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书推介     
作为房地产界的领军人物,王石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二十年来,王石不但完成了由创业者到经理人、由经理人到企业家、由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的一次次蜕变,更成为当代成功企业家的楷模。本书是王石2012年2月从哈佛归来后的首度开讲,不仅完整记录了他在哈佛学习一年的心路历程,还探讨了如何克服痛苦、如何奋斗、如何经营企业等青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彤 《中国新时代》2006,(4):122-122
《道路与梦想》作者:王石缪川出版:中信出版社定价:36.00元在王石新书的北京发布会上,第一次看到王石新书的大标题《道路与梦想》,我就问他,是不是受到了《光荣与梦想》的影响。王石说,《光荣与梦想》是他喜欢的书之一。王石的这本书里,用四个名著的书名作为四个章节,一个是《红与黑》,一个是《喧哗与骚动》,还有一个是《荆棘鸟》,最后一个是《光荣与梦想》。王石显然很喜欢“光荣与梦想”这个词,他用这个来表示,万科要有自己的责任,要有光荣感,所以,他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和《光荣与梦想》非常相似,由此可见,作为企业家的王石,内心深处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接近完美     
冯仑 《中国企业家》2007,(23):70-70
我是在1993年上半年第一次见到王石的,当时王石给我们提了很多问题。第一次见过之后,我们的联系并不多。直到1996年的时候,公司业务遇到很大的危机和调整。这时,有一次我给他打电话,他正好在北京,我说要跟他聊聊,于是就约他到京城俱乐部吃饭,在那里聊了很长时间。由于这时遇到了问题,才回想起他当年讲的有些是对的,所以我们聊得特别投机。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4.
王董     
关于王石,我知道的就这么多。下次和王董见面,我还得交待自己的来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你跟他长谈过多少次,间或还有会心之微笑,之后他还是不认识你。他们的名字叫企业家。据说政治家也是如此,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作为企业家,王石董事长是具有这一特征的。数十年来(当然没  相似文献   

5.
庞丽静 《乡镇论坛》2010,(30):10-10
一位80岁的老人和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坐在沙发上聊天。突然窗台上飞来一只乌鸦。老人问道:"那是什么?"儿子回答说:"那是一只乌鸦。"几分钟过后,老人又一次问道:"那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王石:归去来     
3月2日,王石发了条微博:"夜抵康桥,柔和街灯映照雪花飞舞……喜欢这里的学习环境,寒暑假离开这里时,旅行箱不大,一半空间书本填充,但这些准备课程的书却丝毫没有翻动再带回来,似乎一离开这里,潜心学习的状态就消失了。"这条微博表明,王石离开了中国,回到哈佛,以花甲之龄,继续他作为"访问学者"忙碌而充实的留学生活。尽管他在一  相似文献   

7.
冯仑 《房地产导刊》2008,(6):118-118
不当老板的王石 我跟王石最近说的,“你当时做得最正确的个决定就是不当老板”。为什么呢?在那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中,很少有自己创业不当老板的,王石是唯一的例外。万科是他手创建的,他没当老板,他追求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定位。由于他不当老板,结果他跟我们走的路子和遇到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恐怕也是万科为什么能超级成功的秘密之一。  相似文献   

8.
消费参考     
专家建议年轻人42岁再买房有网友日前请教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今年24岁,何时买房?陈宝存回复称42岁,并称任志强、王石都是42岁买房。有网友看到42这个数字瞬间泪流满面。也有网友反驳说:"他在我们这个年龄没有我们现在这种经历,立场不一  相似文献   

9.
韩浩月 《经营者》2013,(1):198-198
许多所谓的成功男人,往往会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回过头来重新成为机车男,这种心理和前段时间网友调侃王石谈恋爱是一回事:当年在最好的时光没能尽情释放自己的青春,老来弥补一下。  相似文献   

10.
李占舟  松涛 《英才》2005,(4):80-81
中年男人66%的人失眠、多梦、不易入睡;62 %的人经常腰酸背痛;58%的人一干活就累。“Very Good!”王石举着大拇指,转来转去,逢人就是这句话。众人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一支亮得晃眼的汤勺固定住王石那根脱臼的大拇指。第一次滑雪,他兴备地滑了2个小时,全然不顾手指受伤。“不是死在山顶上,就是死在山脚下。”王石滑雪不要命,爬山更不要命,已有“马革裹尸”的境界。只  相似文献   

11.
有个找工作的年轻人来到微软公司应聘而公司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洋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便用不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听清后颇感新鲜,心想莫非对方真是个人才?便笑着说那今天就破例一次。面试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对总经理来说这是他在微软任职以来所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一次面试。年轻人的中专学历与微软所要求的本科学历不符,他对软件编程也只略知皮毛,对于总经理提出的许多专业性问题,年轻人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根本就回答不上来。正当总经理要回绝他时,年轻人说:“对不起,这次我是因为事先没有准备。”…  相似文献   

12.
“年轻人创业时不要只想着理想,有了想法就要去行动。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一个实践的机会,你将永远没有机会”!这是马云对年轻人创业的看法。而杜一楠就是马云此话的践行者。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大学四年拿到了计算机机电工程学士、硕士以及经济学学士3个学位,顺利毕业后又得到了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而后却“心血来潮”辞掉工作进入哈佛大学攻读MBA,这一次他依然没有按常理出牌,选择了中途退学,带着仅5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回国,创立24券团购网,这一年他27岁。  相似文献   

13.
成熟的标志     
张峰 《秘书工作》2009,(12):40-40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50岁时,一位18岁的音乐家来拜访他。交谈中,这位年轻人总是谈自己和自己的乐曲,威尔第默默地听着。等年轻人讲完后,威尔第说:“当我18岁时,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总是谈自己。当我25岁时,我就谈‘我和莫扎特’。当我40岁时,我已经谈‘莫扎特和我’了。而现在,我只谈莫扎特。”  相似文献   

14.
18、启创的状态领导者使自己的思想进入开启创造力的意境,这是最深层的管理本能的一种体现。戴维·芬恩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写到:“假如一个人不以他本人最深层的本能来表现自己,那么他就不能成为一个管理统御者”(《管理统御·团队合作》,赵海滨编著,民主与建  相似文献   

15.
冯仑 《企业研究》2008,(3):22-31
在中国企业家的丛林中,王石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冯仑认为王石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成功还没有到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王石的成功是许多老板无法企及的。可以说王石是对冯仑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企业家,也是冯仑非常推崇的企业家。在中信出版社刚刚推出的《野蛮生长》一书中,冯仑用浓墨重彩勾划出他眼里的王石,大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况味。本刊选登此文,以飨读者,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足迹之悟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位人物"中,他是惟一的建筑师。谈及自己的成功,赖特坦言,9岁时的一次教训,帮助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并最终为他带来成功。赖特9岁的那年,一次,他跟叔叔在大雪覆盖的地面上走了很远的路。  相似文献   

17.
黄秋丽 《中国企业家》2013,(1):98-101,11
63岁的罗中立出现在一个年轻人的画展上,他是来给这个年轻人站台的.与他一起来的,是他的朋友、著名画家方力钧.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两个老朋友像约会一样用低低的声音聊了一下午.时间:12月9日.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在这个场合,四川美术学院(下称"川美")院长罗中立看上去像40多岁,戴着黑框眼镜,一脸严肃. 年轻人是他的儿子. 像当年的父亲一样,30岁的罗丹已备受艺术界瞩目.1985年,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从绝对伏特加(ABSOLUT VODKA)充满艺术感的瓶子找到灵感,创作了一举成为经典之作的ABSOLUT Warhol.  相似文献   

18.
三年来王石一直想卖万科,两年前这一计划差点成功,由于第一大股东的反悔而流产。千禧年王石想了却此愿,不知谁能满足他的愿望…… 日前,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表示,三年来他一直想卖万科,为万科引进有实力的大股东。他渴望2000年万科能打通国际融资渠道,与一流的房地产公司实现强强联合。 在两年前本报记者对王石的专访中,他曾透露过,一家大机构已经拿着支票跑到了深圳,但第一大股东深圳特区发展集团(简称深特发)突然反悔了,王石与机会擦肩而过。 今年10月29日,本来日均成交量只有7—10万…  相似文献   

19.
“每天都紧张得像个兔子,连性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位朋友在电话里如此自嘲。 接连接到几个朋友的电话,主题都只有一个字:累。几个人当中,有在民营企业做老总的,有在知名IT企业做总监的,也有刚刚从不错的职位上辞职下来自己创业的,总之都还算是成功和“奔成功”人士。 和几个“兔子”聊天时,几乎都说到一句话:“看看人家王石!”但最后也几乎众口一词得出一个结论:谁能跟他比呀,那家伙是个另类。 拥有万科的王石当然是大多数人没法比的。可他成了“另类”,显然主要不是因为他的万科和他的财富,而是他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不同于寻常的成功及“奔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才  相似文献   

20.
万科董事长王石提出了“万科必须学习丰田”的口号。《哈佛商业评论》则评论道:丰田最可怕的是一种原则的力量,一种追求极致的思维,而不是生产工具与方法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