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最重视“春节”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由形形色色的习俗仪式支撑的,由于城里人过春节少了这些习俗仪式,自然也就少了许多味道。然而在农村却大不一样。听父辈们讲,以前的农村,还相当穷困,常年不够吃,平日里窝头咸菜能吃饱就是好的。但春节不一样,劳累了一年,过年的时候得好好歇歇,吃点好的。那时的老话是“穷年不穷节”.再穷的日子,过节不能马虎。一进腊月,女人们早早就忙开了,要拆洗被褥打扫房屋,要为全家老少每一个人都准备出新衣新裤和新鞋。  相似文献   

2.
牛源 《西部财会》2006,(2):17-19
2006年1月12日,农历乙酉年腊月十三,大雾,气温-3℃至5℃。 按节气,今天是小寒第八天。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真是一点不假。手放在外边,一会儿就冻得又疼又麻。  相似文献   

3.
奉献者之歌     
最早的春节 最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述:“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春节的雏形。又称《尔雅》中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亦是关于春节的记述。  相似文献   

4.
乡村腊月     
儿场厚厚薄薄的冬雪过后,腊月便迈着轻盈的脚步向着乡村走来。一迈入腊月的门槛,孩子们便在村子里成群结队地疯玩。“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这稚嫩的童音里,迎接春节的大幕拉开了,腊月像是沿着一条千年碾下的车辙,一步一步直通年关。村庄上空也开始弥漫出一股越来越浓的年味儿。  相似文献   

5.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民间最广泛、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这一天,旧时称谓很多,如元月、元日、元辰、元朔,还有的称为正朝、新正、新春、新年等。把春节叫作“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年”的起始,各朝代又很不一致。夏朝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腊月初一为“年”;周  相似文献   

6.
最早的春节最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述:“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春节的雏形。又据《尔雅》中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亦是关于春节的记述。  相似文献   

7.
黎明 《陕西审计》1996,(1):36-36
旧历年岁底年初的日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每到腊月23日后,人们便为过年忙活开了,购年货,打扫房屋卫生,买新衣,贴时联……降夕之夜,人们的情绪达科顶峰,吃过夜饭之后,索性连觉也不睡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唠磕,消磨这一年之中的最后时光,此所谓“守岁”。  相似文献   

8.
这些地方为何不在正月初一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由于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但还有少数地方的人们不在正月初一过春节。腊月初六过春节云南宁蒗一带,除夕是腊月初五。这天,各家在院内、院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他...  相似文献   

9.
2010过年手册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更是一年中所有家庭都会享受阖家欢乐气氛的节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腊月三十,人们都在迎春节的繁忙筹备中。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  相似文献   

10.
立春的哲学     
在季节的十字路口立春分成两半吹得瑟瑟发抖碰落枝头最后在季节的十字路口立春分成两半一半被悬在寒冷嘴边的风笛吹得瑟瑟发抖碰落枝头最后的一片“大寒”的一片“大寒”另一半在枝头结出许多小嘴讲述春天的童话兴奋的东风撒落最初的一盆“雨水”合二为一便是季节的轮回立春的哲学@许树  相似文献   

11.
《财会通讯》2007,(4):I0002-I0004
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按照当地风俗,这一天是“小年”,全家人要团聚“供奉”先人。想到尚在看守所的李俊,家里人哭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2.
年夜饭,无论如何都要算春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了。即使在过去的困难时期,这顿饭也一定是精心筹备、最为奢侈的盛宴。记得父亲回忆他小时候过春节时的景象,恨不得一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备年货,离正月  相似文献   

13.
过年三盼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到来了,农民兄弟在辛苦劳作一年之后,又要忙碌着欢天喜地过大年了对此,许多农民兄弟心中有“三盼:一盼能过一个“廉政年”。春节期间,往往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旺季,一些领导机关和个人通常会伸手向农村低价购买甚至索要农副土特产品,加重农民的负担,引起群众的不满。为此.农民兄弟盼望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视“年关”为“廉关”,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千万别向下乱伸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是否真正经得住“年关’”、”‘廉关”的考验作为衡量一个部门和单位以及…  相似文献   

14.
有一年,田千里的父母到新西兰过年。一家人在大年三十都忘了还要“过年”,各自上班上学去了。面对冷冷清清的大年三十,老两口十分委屈和生气。最后,全家还是“补过”了一个春节。  相似文献   

15.
<正>“真是辛苦快递小哥了,腊月三十还能收到从电商平台下单的年货”“太方便了,过年期间还有快递小哥能上门取件,给朋友寄的特产两天就能送货上门”……在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有不少人如往常一样收到了快递,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快递服务:“春节快递不是‘不打烊’吗?我的快递怎么春节就‘打烊了’”“快递腊月二十八就到站点了,一直没有派送,直到初七恢复正常上班,快递员才联系我取件”……  相似文献   

16.
春节情思     
中华民族在节日中最看重春节,这是迎接春天的节日。从腊月尾端到正月十五,年味飘香,高潮纷起。过年的习俗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和血液里了,这是老祖宗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7.
年味     
近些年来,每逢春节,总是有好多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同时发出“拯救春节”、“保卫春节”、“寻找失落的年味”的呼吁。今逢2008年春节,笔者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春节的传统意义何在?“年味”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中外管理》2010,(2):103-107
年夜饭,无论如何都要算春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了。即使在过去的困难时期,这顿饭也一定是精心筹备、最为奢侈的蛊宴。记得父亲回忆他小时候过春节时的景象,恨不得一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备年贷,离正月初一还有好几天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好吃的了。什么炸素丸子、做灌肠、蒸馒头,年的气氛就在这种忙忙碌碌中被烘托起来了。谁家不是炊烟袅袅,时常香味扑鼻呢?  相似文献   

19.
年味     
闻过 《乡镇论坛》2008,(12):24-25
每年一进腊月,孩子们就扳着手指头数,盼着新年的到来。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新年的即将到来,在孩子们的心中是怎样一个令人心动的时刻啊。平时吃不上的东西,在过年的时候父母会想尽办法备上,平常穿旧衣,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就可以换上新装。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白族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年长。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拜年和串门,并禁用刀、剪、斧等铁器。早饭一律吃素。初二至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布依族春节从腊月三十日到新年正月十五日。三十日晚饭前,先要摆供品,燃放鞭炮,迎请老祖公,然后吃年饭。年饭十分丰富,其中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