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起村里的“专业合作社”,浙江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70多岁的陈胜全老伯显得很兴奋。他说:“我4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而我又老了,家里的5亩田无人耕种。现在有了合作社,收割来的粮食直接送到我家里,我只要晒干就行。”因为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工作,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在家,村里的良田抛荒现象凸现。  相似文献   

2.
玲子 《东北之窗》2013,(19):78-79
在旅顺口区火石岭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李大爷告诉记者,如今咱农村人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吃完晚饭轧轧马路,看看光景,感觉那叫一个幸福!这条让村民“感觉幸福”的大道,是火石岭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郝树宏带人修的。  相似文献   

3.
造纸厂本应4小时一次的排污记录.在上午10时已经记到了下午16时.而且均为“正常”.而检查组取样后的实际检测结果却是严重超标。“家里5000只肉鸡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全部死亡.村里这许多年没有一个娃考上大学.村民都说是这污水惹的祸。”  相似文献   

4.
65岁的老支书姬彦清家里,最近热闹起来。 “我家的门槛都快被踢破了,天天都有村民来问具体啥时候搬迁……”这位在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干部透露,因为等待搬迁,村里的许多男青年现在“连对象都不敢谈”,“怕以后回来看父母太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走在绿树成荫的大街上,干净的街道,排列整齐的房屋,到处是一片祥和的景象。房山的老百姓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家里通了上下水.洗澡用上了太阳能,做饭用上了秸秆气。出门水泥路,夜晚也有了照明。活动有文化健身广场.买东西.看病也都不用出村.方便多了,新农村建设真好。”  相似文献   

6.
张程 《新财经》2009,(9):59-59
我出生在福建莆田农村,1965年考入莆田一中,后来又上了高中。我们那里农村还比较好,“文革”期间还有高中可以读。高中毕业后,我回村里务农,种过地,为了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也到一个水库工地去当过民工,还在家养过蜜蜂。  相似文献   

7.
农历虎年春节前夕,记者沐浴着早春的气息,来到河北省涿鹿县双树村采访,刚一进村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原来,那天正是村里的新合作超市开张的日子。走进这家农家超市,店面虽然不大,但是商品种类齐全。正在买速冻饺子的村民陈玉芝告诉记者,“过去买东西只能去村里的小卖铺,不仅品种少,还有不少假货,  相似文献   

8.
喜看稻菽千重浪岁末年初,记者踏进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时眼前一亮: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一台台微耕机正在地里忙碌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现代田园风光图。一位村官告诉记者,经过土地综合整治,村里原先零散的土地变成了大片大片的农田,成为了村里发展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9.
喜看稻菽千重浪岁末年初,记者踏进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时眼前一亮: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一台台微耕机正在地里忙碌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现代田园风光图。一位村官告诉记者,经过土地综合整治,村里原先零散的土地变成了大片大片的农田,成为了村里发展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0.
蔡清礼 《中国西部》2013,(22):82-86
"现在村寨里变得越来越漂亮,家里新修了房屋,周边环境变美变舒适了。就是下大雨,在村里走上几圈,脚上也不沾半点泥巴,我们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不久前,记者走进理县蒲溪乡休溪村,70多岁的王明芳老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如今,走进理县的高半山村寨,青山绿  相似文献   

11.
“平时存款从来没有送过什么东西。我回去和老伴商量一下,把家里的钱都存到银行来。”一位正在银行存款的孔先生对媒体记者说,“平时信用卡做的活动很多,但存款确实很少有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们谢坊村有党员29名,支部委员6人。1984年以前,我村是全乡有名的“扯脚村”:公益事业无人办,国家下达的收购任务完不成,集体提留三年未收到,村里穷得连买火柴的钱都没有;村风也很不好,小偷小摸盛行,群众家里的鸡、鸭、鹅和蔬菜经常被偷走。1984年7月乡党委对我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改选后,我们新班子对全村“扯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金  胡萍 《老区建设》2012,(21):11-11
“以前村里没通水泥路,种子、化肥运不进来,脐橙也卖不出去,别提多难了。”近日,信丰县油山镇坑口村曹里小组村民朱祚银站往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信池线上高兴地说。“有了水泥路,村里的脐橙每斤比得年要多赚4到5毛钱。”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5年底就被曝光过的“年薪365斤包谷”的主人公李兹喜.今年获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第1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1995年.初中毕业的李兹喜走进深山,成为贵州省罗甸县金祥村油落小学惟一的教师.一干就是13年。他的“年薪”是学生家长凑份子的365斤包谷.按当地每斤8毛钱计算.其日薪相当于8毛钱,年薪还不到300元。他不仅要给学生们上课.还要到两公里外的山下背水给孩子们喝。学校经费紧张时,他甚至把家里的猪换成了学生的课本.而自己家里却经常断粮。因为有些学生家里太穷了.还经常出现包谷收不齐的情况。(据8月1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15.
计科宪 《当代陕西》2011,(12):38-38
“每一个村民从出生到老都要跟卫生室打交道。”刘慧均一边说着,一边从冰箱里拿出糖丸,喂到两岁多的小男孩儿杨浩宇嘴里。9月15日,全国首轮脊髓灰质炎免疫加强接种第一天,记者随雁塔区长延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文珍来到东三爻堡村卫生室时,刘慧均正忙着为村里的适龄儿童进行接种。她告诉记者,全村适龄接种儿童有500多个,当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经济》2010,(3):57-57
我是村里的“农民头”,今年32岁了,打小伙子时就在村里搞农业,承包过桔园做过退耕还林,但一直都没钱。直到带头成立“国竹园淮山生产专业合作社”租用500亩地种植淮山才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加入联想不久.仪晓辉就因为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了总部的一项奖励,奖品就是一款“联想天逸200”笔记本电脑。“这个本子我放在家里用.感觉还不错,”仪晓辉说.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款ThinkPad的本子.是T系列的.“这款本子跟了我有三、四年了.似乎还没必要换掉”。  相似文献   

18.
西安街市上的吆喝声.也是西安的一景。 上世纪70年代.走街穿巷的多为一些手艺人和收破烂的。“锔缸补碗——”.“钉锅焊盆——”、“焊洋瓷盆.焊茶壶底儿——”……从这些手艺人的吆喝声中就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一只吃饭的瓷碗裂了.还要补一补再用。那时城市里的自来水还没有到户.往往是一条街.一条小巷只有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排队挑水是生活必需.而且家家都备有一只大水缸。水缸在家里算是一个大物件儿了.要是被淘气的孩子碰裂了口子.家里的大人就会请一个锔缸的师傅到家里.以金刚钻打眼.用特制的铁把钉,把水缸的裂口锔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一提及“望、闻、问、切”,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我国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采用的方法。那么就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提到记者在采访时也可以应用呢?我认为:新闻采访中的“望”,就是记者在采访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被采访的对象、事物和周围的环境,用敏锐的新闻感觉去打量、洞察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望”,用行家们话说就是“用眼观察”.这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记者采访,首先用眼观察,观察对方有助于提问,观察现场有利于思考,观察贯穿于采访的始终.观察得越深刻,…  相似文献   

20.
《开放潮》2005,(6):31-32
正当沈阳市辽中县大黑岗子乡大黑岗子村的大部分村民开始春耕准备的时候,村里28户105个村民却眼看着乡里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间分下的390亩土地,就是“没人敢去”耕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看《华商晨报》记者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