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商》2016,(10):217-218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社交网络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通过社交网络,可以使用户自由地构建个人文档,并具备分享文章、图片以及视频等功能。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角度上来看,其信息传播特征显著。本文从我国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出发,对我国社交网站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我国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征、效果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深入了解我国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的、以用户为节点的矩阵网络形态,将成为本次奥运传播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契机。实力传播大中华区总裁郑香霖不久前曾表示:在伦敦奥运会前后一个月时间里,社交网络将会成为重要的沟通途径,相关议题的转发和热议将史无前例,也会比视频更丰富、更热闹。无疑,社交媒体已被认为是最具夺冠潜质的选手。"从北京到伦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社会化网络的迅速成长给媒介环境带来的改变。"开心网副总裁郭巍认为,"本届奥运会将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的最佳展示节点。"  相似文献   

3.
苗府伟 《中国报业》2022,(1):100-101
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各行各业发生革命性转变,社交媒体的发展革新对传统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形成冲击,社交网络助推了信息传播"消费—参与"模式的发展。用户受当下传播环境的影响,具有了时代性特征,转而促发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对媒体机构如何应对媒介新环境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信作为在中国市场占有量极大的即时通信软件,与QQ、微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娱乐大众、传递消息的功能。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微信作为一种改变以往信息传播模式的信息载体,代表了未来社交网络发展的方向。随着近年来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便携式媒体已然成为社交网络新战场,以微信为首的社交方式必将进一步引领新媒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社交媒体信息来源广泛、传播方式多元,对信息快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天津大爆炸事件为例,基于MAIN模型,研究信息源更新时间、信息源分类等因素如何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信息的感知可信度。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源及微博主的更新时间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不明显,信息源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一个新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欢迎,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微博正在成为社会化媒体中用户活跃度高,即时性强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平台。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和独特的影响来增强微博客的新闻传播力,而在“微动力”的推动下新媒体时代的政界、商界以及传统媒体也借势微博产生了更多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王秦 《中国报业》2014,(10):70-71
社交网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隐私悖论":用户既关切隐私问题,又热衷于分享隐密的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空前重视用户信息与隐私保护,又饱受侵犯隐私的争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信息传播在社交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隐私感受,成为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成功营销》2014,(3):4-5
正读过2月刊封面文章,我对封面文章中的《"社交潜力"解析》这一篇感触较深。社会化营销的兴起在于企业看到了社交网络的价值,即紧密捆绑的真实用户关系。很多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找到了受众用户,实现了品牌及产品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依然无法评估传播是否有效,是否带动了产品销量的提升。这时,一些企业开始在营销手段上推陈出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中所呈现的互动和参与属性,让从"营"到"销"的探索成为可能。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平台与社交平台的相互渗透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导致了消费者在互联  相似文献   

9.
王茜 《中国报业》2015,(4):75-76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迅速改变人们了解和认知外部环境的方式,从而开始对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模式进行重新建构,给传播学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事实上,在充分研究了微博传播的模式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传统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例如议程设置。本文就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发展,以及他对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婧雯 《中国报业》2023,(16):10-11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技术赋权下,“直播+电商”模式为解决农产品滞销和乡村数字转型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但该模式仍存在主播传播效益两极分化、用户连接有效性弱、关键管理失效、消费者触达失灵等问题。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探究“直播+电商”模式助农传播效果,为数字媒体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微媒体传播的推动下,网络信息正逐渐成为社会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形式。通过引入网络信息传播学前沿的理论,对微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进行探究,并对网络信息传播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为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及微媒体参与控制能力提供帮助。微媒体时代背景下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平台支持,在网络信息传播兴起的背景下,微媒体媒介技术成为了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杨柳青 《中国报业》2024,(3):214-215
在当前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的主要平台之一。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和传播需求。因此,探索微信公众号融合传播的路径和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更能够推动媒介与社会、技术与人类的融合,促进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通过抽样分析来对微博中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明星用户之间和普通用户之间的网络密度分析、中心性分析和距离分析来了解微博用户的群体特征。重点讨论了微博用户之间所存在的社交关系以及信息是如何在这样的社交关系中进行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商》2016,(9):185-186
把握不同的社交关系强度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作用,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具有优势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忽略了社交媒体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交关系强度,因此本文从社交关系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社交关系强度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模型,分析社交媒体中用户的社交关系强度能否影响到用户与企业最终的交易情况,最后并对企业如何应用社交媒体这一新工具进行媒体营销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今,社交媒体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网络属性也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因而众多企业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其中,尤以国际化企业更热衷于运用社交媒体进行跨文化推广。为了解网络时代下,企业跨文化传播的风险,选取典型的案例——某D品牌"起筷吃饭"视频营销事件用于分析。研究发现,跨文化传播需要充分的调研,并针对受众群体进行本土化改进。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发声的权利,态度也更主动。网络跨文化的品牌传播难度大,跨国企业需要注意对本土文化的正确认知,严格跟进网络舆论走向,才能提升品牌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7,(5)
随着社交网络的用户群体不断壮大,其应用价值正处于不断的试验与探索中。已有企业成功地将社交网络应用于客户服务和营销。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网络同时具有超越商业的公益价值。而企业公益传播作为一种服务公益的品牌传播,能够整合社交网络的各种应用价值。企业公益传播利用社交网络达成公益目标,塑造品牌的同时,社交网络的公益价值亦能被发掘。本文将从社交网络当前的应用出发,结合实例探讨社交网络对于企业公益传播的价值与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当前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现状以及当前社交网络发展的迅猛,提出将用户观看视频时插播的网络视频广告与社交网络相结合.在播放插播广告时,给予转发功能,让用户自愿将广告信息转发到他们的社交网络上,以此引发连锁式传播效应.本文通过探讨网络视频广告以社交网络为传播载体作宣传的可行性,指出有社交传播价值的软广告更能吸引大众为之...  相似文献   

18.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因软件自身的优势与用户认可度高,微博与微信成为自媒体行业的中坚力量。微博、微信在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同时,也促发了诸多犯罪的行为,如网络诈骗、谣言诽谤、信息盗取等。以南邮通达学院为例,对扬州高校学生的微博、微信转发行为进行数据收集,分析高校学生在社交平台中信息转发的偏好与动力因素,规范社交软件的使用与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9.
黄韧 《中国报业》2022,(11):96-97
本文以社交媒体圈为研究背景,对传统文化情感宣传进行分析。首先,简要介绍社交媒体圈文化传播现况,指出社交圈文化传播的优势;其次,指出社交媒体圈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最后,从《我在故宫修文物》《此画怎讲》等网络节目中,实例探讨文化情感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秀东 《中国报业》2023,(10):18-19
智能移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方式。从移动互联中受益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特别是自媒体产生以来,扩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以自媒体文化传播特点为切入点,针对自媒体传播方志文化所面临问题,探讨运用自媒体传播青海方志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