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应良 《致富天地》2012,(10):46-47
最近,笔者从一份调查报告中了解到,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庄上村在2005年9月就成立了大理州第一家村级劳务输出协会。凤羽镇庄上村劳务输出协会成立后,努力为会员、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服务,对外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内积极协助村"两  相似文献   

2.
保定市西部山区农村由于受到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人均耕地较少,经济不发达,集中了保定市大部分贫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行业选择集中,职位较低;择业渠道窄和招聘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相关职业院校对农村劳动力的对接、培训和帮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云南省沾益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职能作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拓宽劳动力输转渠道、构建农村转移就业务工人员权益保障体系等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立足自身实际发展劳务产业。2011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8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火红乡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政府推动、市场牵动、能人带动、人员有序流动的方式,建立乡、村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田间培训、基地培训等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培训,真正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变临时型的劳务输出为比较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变苦力型劳务输出为技能型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由挣小钱变为挣大钱的新型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姚安县农广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阳光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将"阳光工程"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提升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以来,姚安县农广校在村委会设点培训,把培训班办到村里,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大海 《中国市场》2012,(27):49-50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转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就业靠培训,岗位凭技能"的企业用人机制不断成熟,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为此,本文对山东省胶州市近几年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对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农村收入构成及增长状况,提出了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使农村劳动力在土地上的边际效率最大;量质并举推进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最终目的应该是准备回乡创业资金以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为了使农村劳务输出达到量质并举的目的还应建立一些中长期政策如: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改变我国的用工制度,实行同工同酬、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临时户籍和档案等中长期政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就业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妨害了农民知识素质和就业技能的改善,进而直接影响到其转移就业能力的提升。为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培训工作,完善劳动准入制度,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劳务输出是促进国有农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两个矛盾的关键。本文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为例,探讨其实施全程管理,通过完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强化劳务输出管理职能、增强劳务输出市场竞争、提高劳务输出合法权益和保障劳务输出实际效果等措施,促进国有农场劳务输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邵作昌 《市场论坛》2006,(4):141-142
文章认为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劳动力输出提供服务,保障外出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聂绍群  熊琦 《商业时代》2005,(33):68-69
本文立足于对江西赣州家政劳务输出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指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务开发实践中存在政府职责严重缺位、组织化程度低、从业者素质差等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强化政府参与力度、开展订单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与技能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建三江管理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即:受市场变化及风险的影响,农场职工收入不稳定;农场管理人员与农场职工间工资收入差距大;居民非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大;传统产业转型缓慢,组织化程度低;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存在差距.提出了相应对策,即: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农场职工技能培训,增大农场职工人力资本培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场职工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场职工增收;强化示范辐射带动,实现优势互补以期为垦区管理部门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云南省始终把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03年至今,全省已培训贫困人口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多人,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省各级扶贫部门紧紧抓住培训对象、培训质量、培训管理这3个重要环节,明确培训对象是扶贫开发T作重点县,年龄在18至45周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并优先安排当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符合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云南省目前已认定90个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坚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特色经济、社区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坚持以发展劳务输出作为就业再就业的措施;坚持通过就业援助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岗位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政策推动就业。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再就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减贫效应,从贫困缓解论、贫困加剧论以及不确定论三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分析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和改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收入维度上对农村贫困具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同时,受农村劳动力过量流失的影响,外出务工在农户生活照料及社会保障等多维贫困上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甚至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把握好劳动力外出之度,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实现多维脱贫、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17.
从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地选择差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贸易开放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就业地选择的差异化影响。以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样本,利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方法,计算了非线性模型中交互项的边际效应值及标准误,此外,对不同的贸易开放变量的度量、不同的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定义和不同的子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还进一步地考察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家乡贸易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技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留下就地就近工作;反之,技能水平越低的劳动力,越可能外出就业。研究启示:地区贸易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当地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同时也要采取精准扶贫策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非技能劳动力技能水平,避免这一群体在贸易开放进程中福利受损。  相似文献   

18.
戴云 《商》2013,(2):161+111-161,111
纯粹的体力劳动在就业过程中空间越来越小,劳动者只有具备一项或者多项劳动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才能够找到好的岗位。本文在分析研究了盐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存在问题基础上,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保障机制、培训意识和理念、培训主体多元化及培训跟踪进行了构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劳务经济,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树立务工品牌;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实现劳务输出组织化;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支持和引导农民创业。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养马村是一个仅有1300多人的小村庄,现在有400多人进京打工,占了全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一半以上。目前,劳务输出已成为巍山县促农增收的一大新亮点。从2004年至今,全县共完成转移培训17500人,输出14293人,其中县内11770人,县外2523人。2005年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144万元,2006年突破3000万元,劳务输出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6月,巍山县劳务输出办被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劳动力就业创业先进单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