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企业都有它特有的企业文化,只不过有的企业有意识地提炼、总结、培育、创新发展了自身的文化,而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发展。管理学界对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例如著名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工作中员工的情感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美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日本企业取代时,引起了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研究,认为日本企业具有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从而使企业文化在西方理论界和企业界迅速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开发》2006,25(2):94-94
20世纪80年代,江南机器厂就开始了自己的造车梦想,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辆超微车——JN7050超微轿车。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开发》2006,25(3):89-89
20世纪80年代,江南机器厂就开始了自己的造车梦想,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辆超微车——JN7050超微轿车。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部分收入较高的人群越来越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特别是食品的安全性,因为大家认识到比钱更重要的是健康。随着大量化学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食品污染和品质下降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最早是由英国真菌学家Howard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60-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球约有140多个国家发展有机农业,从事有机耕作的面积约为2300万公顷。我国有机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目前通过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的基地面积约为30万公顷。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将是21世纪我国食品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企业股权激励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激励机制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的管理激励机制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管理领域,知识管理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全球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相伴随。它在各个领域、组织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知识管理并不是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专利,传统产业也应该做知识管理。我国的的知识管理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传统产业和本土品牌的知识管理的发展尤其缓慢。  相似文献   

7.
徐波 《电子财会》2005,(5):8-10
六西格玛管理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A&;#183;V&;#183;费根堡姆在1956年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QC,Total Quality Control)的概念,这一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并且,日本人根据自身特点将其加以提高,发展出了“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使日本公司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日本产品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而日本也一越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迫于日本公司的竞争压力,开始向日本公司学习质量管理,后来他们把TQC改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化步伐也在日益加快。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中小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大企业的22倍;与80年代初相比,法国中小企业出口额增加了58%,而大型企业只增加了37%。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分别占出口总额的近50%和60%以上。实践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外向化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使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面临着严峻挑战。多项调查表明,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差异。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必须对跨文化冲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股回归主业的潮流正在中国多家领袖级企业里悄然展开,比如联想、新希望、东方希望、夏新等。尽管它们身处不同行业,这两年却仿佛受某种无形规律的驱使,暂停甚至卖出一度着力开拓的新业务,开始向主业回归。其实,回归主业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开始致力于多元化扩张,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第一次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只有1%的企业缩减了业务范围,而有25%的企业开展了多元化;80年代缩减业务范围的企业比例升高至20%,而开展多元化的企业比例则降至8%。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由物流的供方、需方之外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其内容包括物流策略、系统开发、电子资料交换、货物运输、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谈判与支付等。第三方物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传入我国,并且日渐成为我国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然而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个有优势,也有劣势,有机遇,也有威胁的充满挑战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不粘锅是金属材料成型后,内表面涂敷不粘涂层的一种炊具。世界上第一口不粘锅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它以易洁、不粘、耐腐蚀的特点,至今仍然屹立在炊具之林。我国的不粘锅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轻工业部组织由铝制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等参加的内涂制品技术座谈会,提出了开发不粘锅的课题。会后,10多家铝制品生产企业投入了不粘锅的生产开发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风雷军械厂率先生产出不粘锅产品。我国不粘锅的生产自主开发的第一阶段,历时8年时间。由于自制的设备水平较低,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另外自制的设备效率较低,无法扩大…  相似文献   

12.
纵观西方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的重心相应地发生阶段性的转移,这不是人为的或偶然的。其大致的路径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部的“生产”;20世纪6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向企业外部的“市场”转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又转移到企业内部的“理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管理的重心是“战略”。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路径的规律性对我国企业成长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严格地追求在所有流程中降低缺陷的方法,以实现在影响组织最关键层面上的持续突破性改进,并提升顾客满意度。这种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由摩托罗拉公司发起,20世纪90年代很大程度上因在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应用而得到普及。世界500强的大部分企业,如摩托罗拉、联合信号、GE、三星、浦项制铁、  相似文献   

14.
<正>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化革命后,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作坊式的单件小批生产,到了 20世纪初,以福特实现的大批大量制造汽车的流水线为标志,人类开始了从手工制造模式转向大批大量制造模式的第一次转变。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多品种需求,产生了成组技术 (Group technology,GT),从技术角度在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企业》2007,(11):33-35
在一般人印象中,松下电器几乎是家用电器的代名词。的确,成立于1918年的松下电器经过半个世纪的创业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其产品品种之多、市场范围之广、成长速度之快和经营效率之高令世人所惊叹!不仅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研究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特点时所创建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足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一直是我国服装生产和销售重地。到2003年,广州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达2850家,总产量7.3亿件,总产值250亿元,约占全国的8%,65%的产品出口,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的品牌连锁专卖店超过10000个。但事实上今天广州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服装龙头地区,至今没有一个本地品牌能够称得上中国著名品牌,更毋庸说是国际品牌了。  相似文献   

18.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兴起的一个新兴领域,起初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出现,随后迅速扩展到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经过20多年的发展,IRM作为一个专业与学科的地位已基本确定。它使信息管理摆脱了过去单纯依靠技术因素的观点,以一种全新的、综合的、系统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逐步成为管理科学中独立的领域。我国对IRM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也取得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9.
《企业标准化》2006,(3):45-45
熏煮香肠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大量生产的一种香肠类制品,由于采用腌制、乳化、蒸煮等加工工艺,具有肉质细腻、鲜嫩爽口、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社会保险制度于19世纪80年代诞生在德国,到20世纪20年代,其他欧州国家如丹麦、瑞典、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所谓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抑或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