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必俊 《中国市场》2012,(46):69-75
当前国内外有些"静态人口红利"论者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把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到66.6%以下,总供养比超过50%判定为"人口红利消失"的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也违背了"人口统计指标有反映一定时点上人口数量及构成情况的静态指标,还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的动态指标。"的原则,夸大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担心。本文介绍了学术界对"静态人口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的质疑,并提出当务之急是要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主张用笔者提出的"动态人口红利"审视和应对人口老龄的挑战,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原来的人口红利出现了转变的趋势,也造成了老龄化负担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具备了某种可能性,因为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供求的逆转可能成为提高退休年龄的推力,而养老金制度的老龄化危机则成为提高退休年龄的拉力.在现实条件下,考虑这一政策对城镇就业的冲击以及劳动力异质性的影响,应该实施渐进缓慢、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通过对"人口红利"定义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扩展.指出人口结构转变可能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论证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二人口红利问题加以讨论,最后就人口红利的效应最大化提出理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杨晶 《现代商业》2014,(33):281-282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了有关退休年龄的争论。虽然中国的退休年龄相对较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是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最佳时机。延长退休年龄需要综合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应当在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发生逆转之后逐步延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当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人口红利在储蓄方面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人口红利的特点,并提出了北京市“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迅雷 《新财富》2007,(6):36-37
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人口的年龄结构来判断中国和印度竞争力孰高孰低。中国在人口红利阶段恰好遇上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移,而当印度的人口红利窗口打开时,这一趋势已近尾声,难以与之对接。因此,尽管中国可以享受人口红利的时间不长了,但与发达国家及印度比较,仍有望继续享受“人口相对红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实施以来,中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这种人口结构变迁减轻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问题的出现,使得学术界开始了关于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大讨论。采用计量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反映人口红利现状的各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缓人口红利期,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贾玉洁 《消费导刊》2014,(7):107-1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期寿命延长,在社保基金存量不足和诸多相关社会与经济问题交互影响的背景下,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着事业单位延迟退休年龄的呼声高涨,延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是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此举既能够减少社会的压力,增加人力资源供给,又能解决社保基金支付缺口等相关难题。  相似文献   

9.
高岩  刘婧 《商》2012,(21):227-227
近年来,老龄化现象和养老金缺口问题困扰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当然我国也不例外。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上海市2010年实施的弹性退休制度成为解决此问题的第一次试水。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012年开始我国的劳动人口以每年两三百万的速度递减,这对我国的劳动力富裕程度和劳动成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仍然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退休年龄规定,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推行。为此,从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出发,比较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影响,从而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斌 《商》2014,(30):45-45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果惊艳全球。在促进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人口红利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拐点将近,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增长?本文通过论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发,结合目前学者们认为的人口红利拐点已经显现的看法,本文提出提升劳动力自身人力资本,逐步放开劳动力流动限制可以延缓红利消失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哈继铭 《新财富》2007,(2):18-21
2010年前,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资产价格也将大幅上升,其背后的巨大推动力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工作年龄段人口占比在2010年前将继续提高,使居民储蓄率保持高位,部分抵消政府为扩大消费所做的努力,为资产价格的上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中国尚有5-1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可以享受,如果政府不加引导,任由目前的储蓄率攀高,在未来5到10年内,中国易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的财政支出,降低居民储蓄倾向,从而推动国内消费,缓解资产价格泡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陈艳  向鑫 《致富时代》2011,(10):8-8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出现了人口结构中的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升高的状况,进入了“人口红利期”。但如今,我国一些加工制造业聚集的地区先后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未来否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问题。该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过程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产生的额外的经济成果。尽管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本身并不会导致经济更快的增长,产生人口红利,但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和机遇。充分实现黑龙江省人口红利,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改善劳动力的就业环境,逐步提高劳动力的福利待遇,健全社会保障、规范企业用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张燕 《财经界(学术)》2021,(11):191-192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标准是特殊的背景下制定的,即人平均寿命短、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伴随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延迟退休,已成趋势.本文通过各种方面的影响研究延迟退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7)
对于我国制造产业来说,发展的改革红利只有通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积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到来将会提高我国劳动力质量和内涵,人口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一方面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和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社会的人力资源积累,同时人口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劳动力内涵的发展由此可以缓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带来的影响,依靠劳动力内涵的提升为企业技术发展和研发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当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由于老年人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储蓄可以再次形成资本进入到生产过程中,通过以上两种效果便可以再次促进经济的增长。准备和利用好第二次人口红利将有利于我国传统制造产业的再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岩浩 《商》2014,(52):90-90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重大的经济转变和人口转变,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发展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有人说是积极作用,有人说是消极作用,生育率偏高偏低都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中国提出了放开的生育政策,但是对于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方位的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现有劳动力的竞争力和开发新的老年劳动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养老保险支付将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延缓养老保险支付缺口的必要措施。不论是社科院还是学术界,都对"延迟退休年龄"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和观点。文章将在其他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一些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栋栋 《商》2013,(23):244-24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变动必然通过影响一系列中介变量最终传递到我国各个方面,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影响,也包括社会方面的影响;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储蓄、消费、投资等的影响,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子女抚养、老年赡养等的影响。当今的“用工荒”、“技工荒”和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延长退休的计划等等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深入探讨我国的人口红利变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金亏空"也愈演愈烈,于是,人们普遍认为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力供给,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是否延迟退休,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反对目前阶段延迟退休的原因分析以及鉴于"延迟退休为必然之势",目前可以针对此问题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