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一个两阶段的动态谈判博弈模型证明了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是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的。本文将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看作是一种可以交易的产权,企业的管理者会通过向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政府官员提供利益来“购买”企业控制权,从而形成一种国有企业控制权市场。由于这种企业控制权的交易是卖方垄断的,因此不存在竞争性的交易价格。官员可以索取一个垄断价格。当各个部门利益独立时,他们都有动机提高价格。这时,企业管理者为了得到完整的控制权,就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者努力工作的激励下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控制权分割会使企业效率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控制权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从而大幅度降低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要设计一套可行的管理激励机制,对控制权主体进行激励,就必须考虑机制设计的历史起点,继续坚持股东主导型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成为实施股东控制的制度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最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在企业的效益创造中起到一个核心作用,必须给行为当事人物质的和精神的刺激,使其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人力资本的价值。本文提出了企业家激励制度的设计原则,并对控制权回报和报酬激励制度的实施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企业所有权的演进过程也是企业所有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所有权的内涵经历了从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到两者之间匹配的演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产生了代理成本,所以,解决委托成本问题的最终办法是在某种程度上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身份合二为一。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代理成本的降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重要意义。MBO不能完全取代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这种具有多权重新合一倾向的企业制度并不是古典企业制的复活,而是对其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试图在国有企业内部寻找解决激励治理的办法虽然可以解决经营者的短期激励,但对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无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无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8.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西方各派企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与不确定性的联系。在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将企业进一步概括为吸收、消化不确定性的“装置”。剩余控制权是企业“自觉力量”的灵魂;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制度安排则是企业承担不确定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10.
企业控制权安排有两种理论流派:“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资本所有者”的范围内,两大理论都承认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控制权主体,都是基于“资本所有者至上”理论下的企业控制权安排形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控制权中的最优配置份额,取决于各自的谈判力。合理地安排企业控制权,应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纳入“企业治理”范畴,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以实现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权理论分析,企业是按照作为其形成基础的产权环境组织和管理起来的,产权制度从三个层面支配着内部控制的效率。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由此确立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低下。改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是:进行产权改革,形成舍理的权利配置与约束机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着力改进内部治理结构;针对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发挥债权人、职工的监督作用.构造从业人员的财务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2.
企业合约中的会计信息产权,包括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价值分配取向的两组权利束,即供给控制权和需求索取权.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完善产权结构,发挥产权功能,让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会计信息产权,才能有效激励和监督产权主体,实现企业价值及其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典型的股权融资偏好,与西方现代企业在融资偏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阐述现代融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指出了股权性融资偏好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证券市场的情况看 ,以国有控股公司为主体的上市公司 ,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因此 ,抓住上市公司 ,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 ,我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山西省上市公司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将对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内部人控制、股东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能有效行使决策权、监督机制失效和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除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一般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公司治理观念以及政府对企业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等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6.
已有的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股权分散假设、从现金流权利的角度进行解释。考虑到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所导致的严重的控制权收益问题,从控制权收益的视角构建数理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是控股股东通过获取控制权收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进而对影响其发行动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实中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是现代大企业股权分散情况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造成的问题相对较小。由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分析了产生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主要原因,认为减轻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旨是通过公司权力的有效制衡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运营,寻求企业利益的最佳平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存在重大缺陷,导致诸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寻求治理和完善的对策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终极股东控制问题已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和终极股东属性是对此展开系列研究的逻辑起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对两权偏离、终极股东属性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文献回顾和介绍,并对其作简要评论,指出相关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