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精神,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创业创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文);《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文)做出了具体的说明,规定了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和固定资产的范围,并根据不同情况,明确企业可以采取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采取加速折旧或缩短折旧年限的  相似文献   

2.
《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开展关于新度系数的讨论,许多作者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也想就应不应考核新度系数以及如何考核等问题谈一点看法。一、一点国外的信息我最初是在1978年的一本《国外机械工业发展信息》的内部刊物上见到“新度系数”的概念,简称新度,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新度=固定资产总额-折旧/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在我国,固定资产绝大多数采用直线(平均)折旧法,已折旧额与使用年限成正比,因此也可以下式代替新度系数=1-设备役龄(年)/预计设备使用(折旧)年限国外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一般在0.6~0.75  相似文献   

3.
《工业企业财务制度》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了企事业单位计提折旧的方法,《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和《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也规范了军品价格合理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使用费的途径。在实际工作中,企事业单位、用户执行和落实补偿政策不够到位。这里有政策本身不够衔接或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事业单位和用户在理解和贯彻上有偏差和不深入的原因。本文针对T公司某年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剖析折旧、固定资产使用对军品成本价格及经营成果的影响,借此引起政府制定政策有关部门、产品审价、定价过程中各方用户、企…  相似文献   

4.
谈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及其折旧核算王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即历史成本)计价。这一规定仅对固定资产重估价增值的会计处理作了原则规定,并未涉及重估后的原值和净值的确定,以及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后的折旧问题。本文仅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国务院于1985年4月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财政 部于1986年5月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执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了提取折旧的范围、依据、方法、折旧率和单位折旧额以及折旧基金的使用等等。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逐步施行价格改革政策以来,工业品  相似文献   

6.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都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内容上看,“折旧”与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无论是计提减值准备,还是提取折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正确计算损溢、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原则。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一直执行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金来源是预算拨款。对于购进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是固定资产增加,相应的固定资产基金增加。对于调出的、报废的固定资产则相应减少,而不提折旧。目前,随着科技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拨款方式,将制定出适应科研单位经济核算新特点的会计制度。增设“折旧”等新会计科目。对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将采取企业经营方式,因此,提取设备折旧费来补偿固定资产更新资金势在必行。如何对科研单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现众说不一,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愿就科研单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同大  相似文献   

8.
2019年1月1日起,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正式实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对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及核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结合新旧会计制度就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要求、衔接和计提折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有意义的见解、思路及做法。  相似文献   

9.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要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大部分的减值准备是其对应资产的唯一减项 ,只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与累计折旧共同作为固定资产减项的。为了在实务中能正确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项目 ,有必要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以求协调好这两个科目的会计核算。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涵义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 ,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 ,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 ,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  相似文献   

10.
固定资产的基本折旧,是工程经济效果评价财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近年来,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对我国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无疑,这对于我国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改进,是非常有益的。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在分析了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所规定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以及计提折旧的计算方法之后认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基  相似文献   

11.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的发布能有效地控制企业随意虚增或虚减固定资产价值、多计提或少计提折旧来操控利润的行为,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固定资产核算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卫楷 《冶金财会》2002,(12):51-52
<正>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下称《准则》),明确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减值准备及折旧的处理,规范了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行折旧政策的主要缺陷煤炭企业现行的折旧政策是按照国务院1985年发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执行的。它与六年总承包同步实施,对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出现,现行折旧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1.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企业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并没有明确关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下按月计算折旧额的具体公式。对此,学术界有以林刚为代表的"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计算方法,也有以赵建勇为代表的"月折旧额=月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月折旧率"计算方法。本文以东华实业机械有限公司甲设备每月折旧额为例,分别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实地调研与专家学者讨论,对两个结果进行分析比  相似文献   

15.
《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理顺了企业的财务关系,更新了企业的财务内容,规范了企业的财务行为,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自主权,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改革。其中,现行制度明确规定了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在一般采用使用年限法情况下,部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些加速折旧方法。下面就工业企业所主要采用的使用年限法、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三种折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出它们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以作为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按时间计算,另一类是按效用计算。建国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以按时间计算为主。60年代初以前,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按单项折旧率或分类折旧率计提的,以后为了简化核算,实行综合折旧率。目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方法,是按照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  相似文献   

17.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和计提必将影响到企业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和企业税负的轻重。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就成为企业合理避税应考虑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企业在不同的折旧方法下缴纳所得税的情况并加以比较,提出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合理避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办法,不是由每个企业任意确定,而是由国家作出明确规定,以便从微观上确保每个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从宏观上保证国民经济计划的平衡。国务院于1985年4月颁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规定计算、提取折旧的方法只有两种,即平均年限法(直线法)和工作量法。而工作量法只  相似文献   

19.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磨损、变形、老化和损坏,作为补偿,需要计提折旧基金,并合理地予以使用,以促进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计算、提取设备折旧基金的方法,国务院在1985年4月26日发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折旧条例》)中已有明确规定,即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按月进行计算、提取。有关设备折旧年限和单位里程折旧额等。《折旧条例》中已有原则规定,各系统(部门)又据此制定了更详细的、符合本系统(部门)实际情况的规定,在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固定资产核算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核算中,折旧的核算最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逐渐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上去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补偿尺度。正确计提折旧,有利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利润,有利于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 一、几种折旧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