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和人才的才能等因素。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从质的规定性上看,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生产要素的所有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一种实现形式;从量的规定性上看,是依据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数量、质量以及对生产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应概括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需要弄清几个理论问题:一是需分清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界限;二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以要素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三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只是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四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以不同生产要素掌握在不同主体手中为前提;五是弄清楚生产要素的"贡献"含义.文章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收入量的具体规定,主要应由市场供应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确定.  相似文献   

3.
郝鑫 《北方经贸》2012,(9):8-9,11
生产要素所有权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和依据。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统一或分散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有重要影响。分散的要素所有权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充分条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在于非劳动要素所有权的分散与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具有分散的要素所有权的前提下,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是劳动成为分配的唯一依据和尺度,非劳动生产要素具有统一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4.
沈振武 《商》2013,(13):273-273
本文在社会生产的视角下,通过分析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对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各生产要素与其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之比不相等,从而导致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存在差别。如果一国希望缩小收入差距必须根据该国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的贡献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或者根据该国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调整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要不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已经不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必须回答的是如何实行按要素分配的问题.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是要素参与分配的唯一合理的尺度和标准.但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只是一个基本的法则,要素收入的数量大小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成为按要素分配的关键和根本难题.要素价格内含了度量要素对社会财富贡献所需要的信息量,只要实现市场化,就能成为要素贡献的测量器.价格市场化是实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要素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所赋予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特殊含义。文章认为,要素财产私人所有制和私人所有权使其所有者获得了法律上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权利,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看来非常对称的“五位一体”的收入分配方式,掩盖了这种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无偿占有并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个基本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企业所有权而不是要素财产所有权支配着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这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按要素分配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要素财产所有权向企业所有权转变的必然结果。文章指出,把要素所有者与企业所有者、要素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区别开来对于理解按要素分配方式的特殊性非常重要,正是二者的差别,生产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才导致了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经济上的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肯定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按其所做贡献参与社会主义分配的地位.然而在整个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路径如何选择,全社会对此并未达成基本认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管理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及方式,以期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亚强 《商场现代化》2007,(28):389-391
<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不仅是对于十五大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而且也是对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个人依据其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这一分配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分析理论与现实依据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孔杏 《商场现代化》2007,(3):383-384
一、初次分配概念及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是我国收入分配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性的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而进行的分配。在初次分配阶段产生三种收入流量:由于居民向政府或企业提供劳动力而获得的劳动报酬;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生产进行管理,提供社会资本而获得  相似文献   

10.
张丽莉 《商场现代化》2008,(17):389-390
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承认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对于非劳动的其他生产要素而言,这种贡献只是为财富创造提供了条件,而并非说他们本身也创造了价值。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之一,但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完全同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资本、技术等物质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具有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能够极大地调动各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性质取决于所有制性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新概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琛辉  朱小燕 《北方经贸》2003,(11):17-17,2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生产要素的具体内容 ,并提出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确切地指出不同的分配层次对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的侧重。同时第一次为非劳动收入正名。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新概括。本文提出了对这一新概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创造财富的第一资源,在出让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其再生产价值补偿,还要参与企业盈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者权益的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无法激发人力资源的创造性,无法激发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一种财产性生产要素,它与劳动、资本、技术一样作为生产的必要条件参与生产过程,存在利益的分配问题.通过对土地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现状以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分析,表明土地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存在地租流失严重,地价考核体系不健全与不合理,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与权利受侵犯等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征地利益关系调整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沈时伯 《商业时代》2005,(15):17-18
商品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由此,按贡献分配中的要素“贡献”应当被理解为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即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在中共的文献上第一次提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因为它有“贡献”。在经济活动中资本有无贡献?它是否创造价值?它为什么应取得利润?这些是在经济学说史上争议很大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对此有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一、绝对地租 从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的规定性来看,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也必须交纳的地租.它来源于各级土地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部分.和这种质的规定性相统一,绝对地租量的大小,必须按同等面积的劣等土地初次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社会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计算.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曾经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当说,与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又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邹升平 《商业时代》2006,(23):6-6,20
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所有权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补偿。不属于“分配”范围。明晰产权关系,就是要明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关系;明晰劳动力价值补偿和“按劳分配”的关系;明晰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凸现劳动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因此要素价值论就能有所借鉴.本文以效用价值论为主线,讨论了要素分配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