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和原则。但是应该承认,我们还没有根据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向和原则,设计出一套符合“决定”要求的比较具体的目标模式图像。我们认为,要解决好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问题,应该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入手。我们沿着目标——目标模  相似文献   

2.
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忻红 《商业时代》2004,(32):20-21
现代流通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对健全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重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尽快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我国流通业的竞争实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 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还是对于业已改革十五年后的今天,都有个目标模式的选择与确定问题。而这一问题一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问题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它不仅决定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决定着建立新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改革内容。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经过十五年的探索,我们已在总体上认清;然而关于具体的目标模式的选择,我们虽有初步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难点,需要做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零售企业是深化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文章结合典型企业案例分析了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密度经济是推动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内生动力源泉。在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中,政府和企业需要选择科学的流通创新扩散模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密度经济力量构建高效的农村连锁经营网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按照这个新的目标模式加快经济改革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统计是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统计工作必须相应地深化改革。本文试图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对统计工作的进一步改革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明确“一放、二分、三加强”的改革重点。2001年棉花年度即将开始,围绕棉花市场和流通体制改革,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深认识。一、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99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围绕这一改革目标,如何理解依靠市场机制建立棉花流通新体制?当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改革的重点环节如何确定?这些都是不可回避…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决定性步伐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决定性步伐,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由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改革取得预期效果。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8.
<正> 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日前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中国将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力争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他说,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加快结构调整,妥善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实施再就业工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探索国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实践上是各项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从这一点出发,就必须在计划管理中十分重视运用价值规律,十分重视运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点,应当是我国经济计划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误解,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看作是  相似文献   

10.
柳思维 《财贸研究》1992,3(1):14-19
商品流通模式有自由流通模式、传统计划流通模式和计划与自由相结合的流通模式三种类型,其中,自由流通模式和传统计划流通模式各有利弊,唯有计划与自由相结合的流通模式既体现社会主叉经济制度的特性,又体现商品经济一般共性,优势极为明显。在我国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为约束和促进市场供求平衡通面的出现必须确立具有明确的市场供求差率目标和市场物价上涨幅度的目标流通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流通模式,又必须运用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的杠杆和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1.
按经济区域进行商品流通(简称按经济区域流通,下同),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商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联系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我想是必要的。一、按经济区域流通是商品地区间流通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林旗 《财贸经济》2003,(2):91-93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 :“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了深入探讨我国新世纪流通体制改革和创新方向 ,《财贸经济》编辑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江南论坛》编辑部 2 0 0 2年 1 2月 1 5-1 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联合主办了“全国流通创新高层论坛” ,来自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的代表近 60人参加了论坛。《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商报》等首都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了论坛。新世纪、新主题、新思路。参加论坛的代表就我国新世纪流通创新的内涵和基本思路、流通创新的目标、流通创新所引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目标模式,以市场取向为总体趋向逐步推进。特别是经过近几年市场抢购和市场疲软的双重冲击波后,流通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受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重生产轻流通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完全受计划经济框架的制约。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工程缺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商品经济存在,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回避的经济发展形式。在商业体制改革中,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来规范和协调商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内外贸应该通开,搞大流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搞活粮食流通,保持粮食的长期稳定发展,国家计委市场物价司于1992年2月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召开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重点围绕“八五”末期和“九五”初期粮价改革目标、改革的基本环境与条件、配套措施、过渡办法等进行了讨论和论证,同时还就粮食购销同价措施出台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改进和完善粮食财务包干制度、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对于我国生产建设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与其他经济体制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具有难度高、牵涉广的特点,深入研究它与其他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配套性、同步性。我们拟就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则、方向、内容,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建立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这是以市场为取向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改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这个目标 ,可以概括为一个出发点二个落脚点、二个支撑点。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的出发点一个出发点 ,就是“国家宏观调控”。这是新体制得以建立和运转的前提条件 ,是以市场为取向推进粮改所必须坚持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发达的流通体系和现代化的流通产业,资源不能有效优化,生产规模不能扩大,商品不能货畅其流。为了促使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流通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构湖北现代商业体系。 (一)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好大流通这个主题,建立和发展湖北商业体系。 湖北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沟通“南北”,衔接“东西”,促进全国交流的特定地位。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商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各种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特点:具有市场目标的自我选择;具有相对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呈现体制畅通,节奏加快趋势;初步构成了我国国合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未来框架。  相似文献   

20.
生产资料流通不同于消费品流通,改革中必须注意到它作为社会生产中间环节的特点。通过对生产资料的计划分配模式和市场流通模式的比较研究,说明指令性计划在大中型企业之间起着类似合同预购和期货市场的作用。因此,要想逐步取消指令性计划,就必须考虑发展大中型企业间的长期合同预购和某些产品的期货市场。单纯地削减指令性计划,而不考虑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有可能给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带来困难。我想就此对有关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经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