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未来,有6大营销趋势,是中国企业不得不关注的。关注新兴人群对产品的兴趣在未来,80后和90后的消费能力会越来越强,被他们所关注的产品,市场成长会非常快。因此,中国企业在产品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新兴人群的消费特点。在产品功能、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要多做文章。例如,在过去,诺基亚一直把手机当做一个通讯工具,它之所以被苹果打得很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苹果把手机定位成一个掌上电脑,其信息量是诺基亚很难比拟的。虽然诺基亚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还高达百分之二十几,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深刻介入正在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所能够达到的速度、效率和可靠性都是传统企业管理手段无法达到的。这实际上形成了一条新的竞争起跑线,使得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现在大家对于中国入世后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我国的趋势非常关注,都在研究这些国外大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都在制订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措施。但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在管理方面无一例外地都是用信息化全副武装的,如果中国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不迎头赶上,即使我们通过努力使产品和服务达到国外企业同样的水平,在管理方面的差距也将使我们难于和这些企业竞争。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而言,管理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在认识上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一 不知从啥时候起,连眼泪都不相信的市场却相信起了概念,环保概念、基因概念、纳米概念、数字概念、网络概念……诸多“概念”粉墨登场,好不红火。一旦某个产品被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则不仅会使产品身价倍增,还会引起潜在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和兴趣。在许多人眼里,“概念产品”代表着先进科技,引导着未来,所以许多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总是千方百计把企业的产品描绘成某种概念的代表,或者把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抽象成一种概念,从而引导消费,推动市场。这就是时下流行的概念营销。事实上,任何一种商品实质上都包含一种或多种为消费者所…  相似文献   

4.
优势企业加速进军中国酒店市场,中国对酒店市场的需求驱动力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酒店产品和服务精细度仍显稚嫩,要关注酒店业供过于求的风险,酒店市场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产品伤害危机一旦发生,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应对危机事件成为企业关注热点。本文对产品伤害危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对危机企业影响和对其他企业影响两方面总结了产品伤害危机的影响结果;从危机应对主体、企业反应策略的角度归纳了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应对策略选择,同时分析了危机事件后的市场修复策略选择;从消费者归因和媒体影响两大视角,对影响应对策略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在归纳危机影响、应对策略选择、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产品伤害危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未来,大宗冷链产品客户在选择物流商时对铁路冷链运输方式将更加青睐,这将对公路干线运输企业和冷藏船运企业带来极大冲击,同时也会给冷链物流企业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7.
质量经营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大中型企业扩大了市场空间,不断激励和引导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中,用户是永远的主导者,一个用户就是一个市场,拥有了用户,便拥有了市场,失去用户就会失掉市场。质量经营的核心,就是企业必须坚持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企业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点。一切为了用户,已成为企业的宗旨。为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满意,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有特色的产品、服务,并且关注未来,寻求企业长期的发展和成功,是一个企业优胜于其他…  相似文献   

8.
未来10年,中国的中小制造型企业成长将更加艰难。总制造能力对比市场总需求量开始严重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管理、劳动力等备方面综合成本快速上升,由于产品同质化而形成的价格战会进一步加大,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帮助产生了强有力的并购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文化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介绍和评析,归纳总结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界定、认识过程和在组织实践及可持续发展中的注意事项,评析了我国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家》2005,(9):93-93
在中国商业土壤上,明星大企业.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而一个呈现勃勃乍机的商业族群——巾小企业却常被人们忽略。他们拥有中国企业20多年高速成长的基因与健康的轨迹,胸怀在未来成为商业巨人的远大理想,蕴涵着企业发展最蓬勃的希望,他们一直默默的为中国经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他们在经历了创业期后试图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时,却面临着一些依靠自身无法突破的瓶颈。他们需要持续的推动力和助跳的支撑平台,渴望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突破向上成长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监督与选择》2005,(5):75-75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以及今年首次开展“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是如何产生的?与前4年相比,今年确定的目录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开展“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以及企业参评的条件是什么?为了很好地回答社会及企业关心的这些热点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跨国公司参与了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进入21世纪后,并购浪潮的趋势有增无减,从传统行业进一步扩展到科技和金融业.并且中国的企业也开始登上了跨国并购的舞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回顾近年来的重大跨国并购事件的同时,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几个主要特点以及未来并购的趋势,尤其关注中国企业的几大跨国并购事件,以此为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一项统计显示,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左右的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而且,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以为做个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就是上网”,中国企业网总经理张冀光对我国企业网络生存状态做了如上补充。  网络是未来市场营销主渠道  中国企业网是最早在中国从事网络商务信息服务的企业之一,谈起最初创办的原因,张冀光总经理颇为感慨,中国是一个产品大国,全球100双运动鞋中就有80双产自中国,可是却没有一个权威、规范的产品推荐机构。在美国,每个州生产的产品都能在一本推广目录上查到。  中国就非常需要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5年后,我们还会在乎工资吗?我们的收入将有何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文跃然认为,未来5~10年,我国的工资制度与工资水平将与国际接轨,工资总额将会上升。 文先生指出,未来5~10年,我国的工资将会有如下变化: 首先,国家会更加关注宏观管理。这意味着企业在工资决定过程中会有比原来大得多的权力,也意味着我们的工资水平更多地受到企业效益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 第二,随着民营和私有经济的壮大,国家投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会减低,私人财富和投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会加大。社会财富的更大部分可能会转向私…  相似文献   

15.
《经营者》2010,(17):8-8
未来两年里,中国汽车产业的口号还会是转型,但能够做到转型的企业不会很多。更多时候,这些企业愿意谈的会是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国大陆共有61家企业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未来每年还会有几家中国企业上榜。这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中国已经到了大企业时代,到了大企业生成并引领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 在中国,央企充当了大企业的先锋。  相似文献   

17.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是未来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的安全性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实现机械制造企业安全全生产的规范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来详细说明机械制造产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消费浪潮     
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在未来十年里,中国将会有三亿多人口移居城市,届时中国一百多个城市的总人口就会超过三亿,市场变得更大。大部分的都市人口将会加入到中产阶层的队伍。在未来20年,中国城市消费者支出将会有5倍的增长率,一年达到2.3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阶级”将从现在的不到一亿人,增加到约七亿。 新中国消费浪潮汹涌,企业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十年内中国将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 这项研究报告称,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将面临经过规模产业整合的国际兵团的挑战,只有进行战略性的产业整合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将会以并购的形式大规模地展开;国内的并购将在顶尖大公司之间展开;资本交易额也会越来越大。随着公司的产权关系不清晰、企业间三角债、职工安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不少企业正在向国际性企业转变。联想通过并购已将未来的赌注瞄准了海外;海尔在美国办厂,显示了市场转移的雄心,起步后即引起全球关注,被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中小企业品牌”;华为、中兴等在发展中国家也表现不俗,成为“来自东方的市场推动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