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简称"攀成钢")是攀钢集团重要子公司之一。攀成钢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努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职工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具有攀成钢特点的学习型组织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金秋十月,在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攀成钢)一期迁建工程竣工投产、340项目开工的喜庆日子里,攀钢文化宣讲团带着(集团)公司的关怀和问候,带着攀枝花攀钢人的深情厚意,来到攀成钢,为成都地区的攀钢人奉献了丰厚的“文化大餐”。10月28至11月3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攀长钢在接受攀钢重组的大背景下,努力加强与攀钢集团母公司文化的融合,并继承和发扬本企业历史上凝结、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较快地实现了企业扭亏,走出了多年生产经营徘徊不前的局面,而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攀钢是中央直管的特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近年来,先后成功实现了对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成都钢铁厂、锦州钛业、锦州钒业和四川长城特殊钢公司的兼并和重组,完成了对重庆“渝钛白”股权的收购和控股,在这一进程中,攀钢高度重视母公司与并购重组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积极审慎地采取了一系列文化融合的举措,用文化纽带把攀钢集团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推进和实现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攀钢并购重组成功的重要保证,成为攀钢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融合要以共同的发展目标凝聚人心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  相似文献   

5.
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文化作支撑,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看经营主业的强弱,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自2002年5月联合重组三年来在迁建技改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生产经营的高水平发展,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几年夺得成都市工业企业“单打”冠军,并先后荣获四川省工业企业10强;四川工业企业最佳效益20强,四川工业企业最大规模10强,四川黑色金属冶炼、压力加工工业企业最佳效益10强等殊荣。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攀成钢在企业文化再造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文…  相似文献   

6.
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攀成钢)是攀枝花钢铁集团控股的子公司。该公司是由原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原成都钢铁厂于 2002年5月28日联合重组设立的钢铁联合企业。到2005年,该公司铁、钢、材产量和销售收入、利润水平等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企业重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企业重组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如何消弭文化冲突、达到文化融合,是每一个重组企业都绕不过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利润水平持续下降的危难局面.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简称攀成钢)作为内陆的钢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本身就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近年来更是举步维艰、持续亏损.攀成钢从实际出发,正视企业“脱困转型、科学发展”的历史命题,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理念、内容和方法,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以“四个工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即“素质工程”、“榜样工程”、“活力工程”和“温暖工程”),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成为企业脱困转型、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山钢集团下属子公司,济钢全面系统导入山钢企业文化,并坚持“在导入中践行,在融合中重构”的原则,导入工作做到“四个到位”,践行过程借助“五个载体”.文化重构实现“三个融合”,共同铸就山钢集团发展之魂.为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也为重组企业的文化整合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0.
马琳 《现代企业》2023,(1):121-123
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管网集团组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市场化并购重组交易,也是2020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并购重组交易。从三家石油央企的拆分出来,组建一个新的中央企业,是一个从“A1+B1+C1”组成“D”的过程,重组交易主体众多,各利益相关方诉求多元,在短时间内实现思想和文化融合存在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重组融合的价值 企业重组的价值在于以实质性资产重组为特征,实现战略、资本、结构、管理、技术、信息的共享和优化,为企业获取未来战略发展机会;通过发挥企业重组的协同效应,提高管理效率获取更大的价值创造机会。但能否抓住两个机会,使重组各方在新的平台上协同共舞,实现1+1〉2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的重组融合是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落地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成钢经过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文化架构体系,形成了"一线三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但具体到实践中,如何使企业文化由"虚"到"实",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却成为攀成钢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节存波 《活力》2010,(4):234-234,236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重组整合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高度关注企业变革重组中文化的变革与重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实现新的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企业的重组需要文化趋向的认同:企业的发展需要共同文化的认同;企业的凝聚需要同一文化的凝聚。在实现以产品链为纽带的资产整合中,必须实现以文化链为纽带的文化整合,实现产品链与文化链的链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以巩固重组成果。形成持续重组和稳步发展的企业氛围。  相似文献   

14.
曹迎泽 《企业研究》2005,(11):53-54
新组建的国资委管理的1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非金融类),截止2004年底拥有资产超过90万亿元,行业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多数企业集团正面临对各自的业务通过不同程度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开拓新业务的课题。要实施有效重组以及重组后按新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发展,实业投资业务已成为各企业集团业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确定各企业(集团)的实业投资方向、方式和规模是各企业(集团)决策机构当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业投资业务作一些探讨对这些企业集团实施重组、实现保值增值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建设,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就是从事创新的企业家为实现价值增值所做的资源重组的努力,以及在这一努力所规定的企业目的之下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及其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的过程。如果从文化的隐喻上来阐释。企业文化的形成则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在网络经济时代,积极培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战略方式。而并购重组后的文化融合,则是企业并购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促进重组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国内外重组企业文化融合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该问题进行了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7.
攀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特大型钢铁集团化企业,进入21世纪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在做强自身、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稳步实施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先后跨地区对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成都钢铁厂、四川长城特钢实施了并购重组;与辽宁锦州铁合金(集团)公司、锦州钒业公司、西昌新钢业集团公司实现了联合重组;对重庆渝钛白的股权进行了收购和控股,均获得了成功,使攀钢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市场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加速了攀钢的做强做大做优。  相似文献   

18.
攀钢重组长钢,为长钢走出困境,脱困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重组后的攀长钢发展战略定位已经敲定:成为攀钢集团产品深加工基地;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优质特殊钢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9.
如何整合重组企业间的企业文化,是当前企业重组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重组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资本融合的状况,更依赖于重组企业间文化融合的程度。重组双方未来在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等方面形成共识,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形成共同愿景,才能使重组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凯 《现代企业》2000,(6):33-35
随着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不管是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还是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兼并、购控、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施资产重组,都有一个重组企业间企业文化相互撞击、融合问题。因此,在不同企业间不同企业文化撞击的磨合期间,领导者不仅仅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还要考虑如何顺利地实现企业文化融合的问题,需要造就一个为重组企业普遍认同的优秀企业文化,以共同的企业精神,并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共同的管理哲学和思想,共同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保证企业重组获得最佳效益。 一、科学确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