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熵值法与收缩度模型对2000—2016年四平市城市紧凑度与收缩度进行测算分析的基础上,借助RStudio软件,对四平市城市收缩度与紧凑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平市自2012年人口开始流失(SSD0),出现城市收缩的现象,且收缩度不断上升。②2000—2016年四平市城市紧凑度(JCD)整体呈上升趋势,5个一级指标中土地利用紧凑以2009年为节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紧凑、基础设施紧凑、生态环境协同都基本保持波动上升态势,人口紧凑总体趋势以下降为主。③2000—2016年四平市城市收缩度(SSD)与紧凑度(JCD)相关性达0.7以上,具有显著相关性。5个一级指标中经济紧凑度与SSD的相关性最大,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基础设施紧凑、生态环境协同,人口紧凑与SSD为负相关,相关性最小的为土地利用紧凑。结合2000—2016年四平市JCD及5个指标的变化趋势,认为其对四平市SSD具有较大的驱动作用。通过以2012年为节点的时段分析可知,随着四平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紧凑度对人口流动、城市收缩的影响逐渐加大。应调整四平市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出具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回流;摒弃单一的、以增长为导向的规划理念;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抓住城市收缩的契机,调整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打造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从空间紧凑、结构良好、效率较高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铁路沿线40个城市紧凑度的综合得分,并将其划分为紧凑、较紧凑、一般紧凑和不紧凑四种类型。除个别城市外,从总体上来看,沿线城市紧凑度水平按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顺序呈现依次降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影响沿线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经济增长弹性,其次是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紧凑度等;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的联系,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选取人口和GDP两大指标,根据地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运用arcgis等软件制作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轨迹图变化图表,分析其变化趋势和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和经济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人口分布主要体现为向交通干线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其周围人口密度远远大于其他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分布主要体现为交通干线周围优于其他区域,而且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总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弹性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3个角度构建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0年为现状年,2018年为模拟结束年,对3个子系统进行现状模拟,根据现状模拟结果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值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1选取19个指标中需要优化的指标为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林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口数量等8个指标,通过优化模拟,能够促使洞庭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优化。2从时空模拟结果来看,洞庭湖区17个县域单元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和变化较大,对比现状模拟和优化模拟结果,变化最大的是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区域,"W"型空间格局发生了转变。3针对模拟结果,认为应采取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树立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系统调控和景观生态规划,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优化对策,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水环境影响明显,而该区各县域水环境状况与其地势密切相关。从基于卫星数据的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高程信息,利用SPSS等软件对各县域的低平原指数(LPI)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进行多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其低平原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基于地形基础和水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中部区域和外围区域低、边缘区域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自然烙印,更是未来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核心领域。  相似文献   

6.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建设"四化两型",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趋势;是增强发展后劲,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备农产品保障优势、生产要素供给优势、生态安全优势、产业支柱优势。要构建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产业集群;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业;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宜居生态城镇集群。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和生态效益四个方面,构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发展成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湖南省相关部门获取截面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17个县的发展成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民生改善比较一致外,各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效益存在较大差距;除临湘市外,其他各县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存在不协调。对此,充分考虑各县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以生态优先,以民为本,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因地制宜地引导各县实现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各县的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等协同发展,促进各县共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8.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构建耕地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FCE法评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保护绩效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9—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域耕地保护绩效时序变化不尽一致,可划分为基本稳定、总体持续增长、波动增长和总体小幅下降4种变化类型,其中近70%的县域的耕地保护绩效总体有所上升,耕地保护成效较为明显。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15个县域耕地保护绩效处于较好状态,10个县域耕地保护绩效处于一般状态;耕地数量绩效、质量绩效、生态绩效的空间格局有所差异,耕地保护综合绩效总体呈现外围高、中部低的“U”字型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2)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3)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源园  胡守庚  金贵 《经济地理》2012,32(12):67-72,90
提出从"城市质量"和"吸引惯性指数"两个方面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湖南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研究区各城市在2002、2007、2010年3个时间点彼此间的吸引力。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法分析了14个城市的经济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①2002年湖南省可分为长株潭经济区、环洞庭湖经济区、湘中南经济区和湘西经济区;②2007年和2010年相比于2002年则增加了一个离心经济区。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引力测算及区域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对豫南鄂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实际,并研究了豫南鄂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与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比较,研究了发展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构建豫南鄂北城市群的潜力。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给出了促进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比较了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差距。文章认为,海西经济区的城市竞争力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事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为了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应该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深化海峡两岸的交流,拓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科技教育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镇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非农业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空间距离等4个指标计算中原经济区各个基本地域单元(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数,据此,重组中原经济区的城镇等级结构。采用经济隶属度、经济作用场强和中心城市可达性等三个指标,进行城镇组团的重组,并将30个城镇组团整合为郑州城市组群、洛阳城市组群、平顶山城市组群、邯郸城市组群和商丘城市组群。以城镇组团和城市组群为基础,沿主要交通线路构建京广和陇海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济南—郑州—重庆和合肥—郑州—太原两条二级城镇发展轴线,以及若干条三级城镇发展轴线。  相似文献   

14.
作为航空经济在机场周边的空间投影,临空经济是航空经济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其发展的科学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性的判断通过效率评价进行研究,多基于投入产出数据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的。本文在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临空经济区进行系统结构分析,得出了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即包括机场因素、腹地资源因素、结构因素三个方面。通过建立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临空经济区作为样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行、有效,并根据评价结果为我国临空经济区经济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淮海经济区人口与面积较大,而中心城市徐州综合实力较小,并且与周边经济区存在明显的交集,这些现象表明淮海经济区范围过大.淮海经济区范围过大导致各相关省份以及各成员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来争取国家对淮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难以形成省级协调机制来推动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因此,研究淮海经济区的合理范围成为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来计算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通过综合比较徐州及周边经济区中心城市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行政吸引力以及现有经济联系,认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包括12个城市,发展区域包括2个城市,还有8个非淮海经济区城市.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突破了"人类中心论",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实现了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和谐"和"三个可持续"。这种文明指导下的发展是一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发展生态经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紧扣"生态"二字,运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在战略上,重点是坚持修防并举维护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示范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提振绿色工业,利用"一带一部一港"打造两型物流业,融合人文自然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国发展生态经济的代表性名片。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类型划分及其产业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县域经济是江西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石,对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采用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的统计数据,选取3类11个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聚类分析的原理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域划分为5个县域经济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县域提出了不同产业政策建议,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分类指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将  岳文瑞 《技术经济》2020,39(8):51-58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成为影响城市长远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创新能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表现,也日益成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推手。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从理论机制层面分析城市紧凑度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然后构建衡量城市紧凑度的指标体系,并通过极值熵值法对江苏省各城市的城市紧凑度进行测度,最后利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对城市紧凑度与创新能力发生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市紧凑度对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城市紧凑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增加。因此政府应该采用紧凑型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紧凑度进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复合系统,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选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三个子系统为目标参数,并设置相关的决策变量,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用模式搜索算法进行求解,通过调整和控制"投入"来达到以上目标。进一步分析不同发展目标要求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路径方案,并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国  赵群毅 《经济地理》2004,24(1):8-12
首先通过对山东既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思路的评述,结合目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城市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对山东省城市中心性的分析确定了6个省域中心城市,并对6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框架,并对各城市经济区的区内组织和以四条主要联系通道进行区际协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