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治理,是一种民主的治理,国家、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将以平等关系,共同承担对于全球性问题的责任。《全球治理:概念与理论》一书对全球治理的制度与结构进行了介绍,同时在与国家治理的比较研究中突出了全球治理的地位和角色。该书结合全球治理理论的新发展,选择全球社会组织、全球冲突与安全治理、全球金融与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成为研究热点,但学术界鲜见对二者做出清晰的区别边界和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和实践进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目标、主体、对象和机制,并构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理念、理论和模式框架。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在分离和重构进行的同时,全球企业网络组织也正在形成。为了揭示全球企业网络组织动态发展,演变规律,学者们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治理理论。本文旨在解释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根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在分离和重构进行的同时,全球企业网络组织也正在形成.为了揭示全球企业网络组织动态发展,演变规律,学者们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治理理论.本文旨在解释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根源.  相似文献   

5.
全球生产网络是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的企业关系,主要参与者有旗舰企业和供应商,该理论充实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在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下,公司内部交易和市场交易的关系由替代性转变为互补性。文章对海外学者的网络治理模式理论做了横向比较分析,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有益于学界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生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萍 《当代经济》2018,(3):46-49
全球金融治理理论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而IMF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的改革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IMF贷款条件性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金融治理理论分析条件性改革对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性,从而探讨IMF贷款条件性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采取的措施,最后指出现今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法律路径可从IMF增加机制运行的透明度、扩大资金池、建立货币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开幕式上,发言嘉宾围绕全球经济治理:共同责任展开了研讨。认为当前各种危机、灾害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南北发展不均衡,加重了全球经济治理难度。为了促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建议各国加强团结,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关注公平,加强对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议题设置、规则变革、机制建设、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如"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亚太自贸区等倡议,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修正和完善,获得一定的国际赞誉。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建设者和变革者,需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对接,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变革;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进一步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公共品的供给,争取更大的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自身发展和承担全球治理责任的共同需要。中国在"共商共建共享"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和开展全球性问题的科技应对。可从以下方面制定和实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变革和国内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谈与合作;基于"一带一路"等平台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平台与联盟的建设,对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做有益补充。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有必要将全球科技治理视作全球治理的一个独立的次领域,并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列重要讲话,从中国发展并引领全球合作共赢看,其意义的重大深远,主要在于定位了三重历史地位:在世界文明横向比较上,是彰显中华文明特色、风格和气派的经济理论品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导思想上,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日臻成熟的经济理论体系;在全球治理走向上,是引领全球建构合作共赢世界的经济理论旗帜.  相似文献   

11.
目前森林的可持续管理还未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规范,国际上现已逐渐形成了一些国际森林规制的替代性办法,即进行全球森林治理,将全球治理的理念引入到全球森林保护中来。文章分析了全球森林治理与法治的关系,尤其是全球森林责任与正义问题,探讨了国际法视角下全球森林治理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全球森林治理改革的建议:建立全球森林治理机构;制定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国际标准;将环境正义原则纳入全球森林治理中。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成立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俄罗斯及东欧研究、国外理论跟踪研究、中国全球战略研究以及重要国家的全球战略研究。为及时反映研究中心的成果以及与同仁广泛开展交流,研究中心创办了《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观察》简报。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全球治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担任简报的主编,中心执行主任杨雪冬研究员任执行  相似文献   

13.
"治理"的九种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荷兰学者基斯·冯·克斯伯根(KeesVanKersbergen)和佛朗斯·冯·瓦尔登(FransVanWaarden)在2004年3月出版的《欧洲政治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作为学科间桥梁的‘治理’”的文章,总结了治理的九种用法:(1)善治。这是“治理”最突出的用法,被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用于经济发展领域。它强调合法性与效率具有政治、行政和经济价值。(2)“没有政府的治理”。这个含义来自国际关系理论,指的是没有政府治理的可能性,国际或全球治理、全球民主是其形式。(3)“没有政府的治理”。这种用法指的是社会与社区的自组织,既超越了市场也不需要国…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困境,财政政策空间缩小,常规经济政策失效。各种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如贸易保护、汇率干预、资本流动管制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是重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金融体系,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因此解决中国的双顺差现象被发达国家视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亟需提升。本文尝试运用SWOT战略分析框架,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展开实证分析,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劣势、机遇、威胁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而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实现国家利益和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5.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面临着权利的重新定位、参与者类型和数量的扩展、跨国问题的激增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承继中国一贯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丰富了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治理新发展与我国制造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领导厂商通过企业间不同的组织方式对供应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治理,使得分散于全球的生产环节在功能上有机统一起来,这成为当今全球经济活动最重要特点之一。"治理"内涵的变化是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的主线,它可以分为3个阶段:"驱动"、"协调"和"标准化"。加入由发达国家领导厂商治理的全球价值链,不能带来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因此,在无法抢夺发达国家对国际终端市场控制权的情况下,开发和抢占本土终端市场是我国制造业升级战略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全球的公司治理模式简要分为两类:股东模式和相关利益者模式。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的股东模式在董事会、大股东和公司控制权市场这些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或失败。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公司治理理论的现代演变。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其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公司的财富创造。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成为可替代股东模式的公司治理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GVC)作为一种新型理论,是当前经济研究的一大重要议题,它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形成、治理理论发展和升级理论视角入手,探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多边治理机制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区域治理路径变得尤为重要。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检验区域贸易协定(RTA)数量与质量对改善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签订RTA、提升RTA数量与质量均有助于改善中国与东道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但法律约束力对RTA路径产生的促进效果有所削弱。同时,RTA能够通过深化价值链合作和增强政治互信水平来改善参与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RTA对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影响存在条款差异和国别差异。最后,提出中国应在RTA数量与质量建设上同时发力,以争取全球治理中的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是实现全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多重风险挑战叠加共振,削弱了国际社会抵御和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来看,粮食危机的生成因素涉及器物、制度与政策三个向度。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冲突频发、气候变化加剧削弱了全球粮食系统的器物基础,机制碎片化趋势降低了国际制度的治理效能,贸易保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粮农政策扩张致使诸多国家忽视粮食安全困境下必要的国际合作与共同利益。面对当前全球粮食危机,中国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宜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深入推进各项粮食安全行动,动员各方加大资金、技术等器物资源投入;加速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转型,维护联合国粮农三机构的中心作用;倡导普惠包容的粮农政策,引领塑造互利共赢的全球粮食安全合作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