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资讯     
宏观政策曾培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国务院召开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曾培炎在讲话中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回收利用、循环使用,把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从根本上缓解资源供给的压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02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就提出:“中国要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后,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7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浙江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成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在国家所提倡的“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环境下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确立成本核算体系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政策·资讯     
曾培炎:学习循环经济知识做好节约和环保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日前在为《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撰写的序言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加大工作  相似文献   

5.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的循环经济理念是各行各业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产业链,即由绿色信息产业、绿色宣教产业构成的软性绿色产业和由绿色资源产业、绿色制造产业、绿色流通产业构成的硬性绿色产业,必然以循环经济为指导,使企业顺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抓住新的商机,大力发展绿色营销,进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宏观政策     
曾培炎:学习循环经济知识 做好节约和环保工作;解振华: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张国宝: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姜伟新: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我国信息化发展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7.
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循环经济的层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过程;而循环经济模式是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流动过程,以“减量化(Re-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基本原则(称为3R原则),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循环经济的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在这个层次上,企业要尽可能地实践三原则:(1)减量化(Reduce)原则,是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和废弃物,使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2)再利用(Reuse)原则,是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使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再循环(Re...  相似文献   

9.
胡佶熹  李龙 《企业家天地》2009,(11):125-126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萍乡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萍乡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总体规划、产业升级、产业园区建设、企业改造和引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发展循环经济是个立体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目前循环经济要求“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之所以难以成为企业自觉的选择,是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资源无价观念影响,资源市场价格偏低,资源价格体系扭曲,资源价格管理混乱和资源环境补偿不足等诸多的价格障碍。要突破价格障碍,必须树立资源价值观念,完善资源定价制度,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创新价格管理体制并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循环经济走上正轨并发挥其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玉兰 《全国商情》2006,(7):111-113
本文主要阐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应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们对循环经济越来越关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并且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综观有关研究发现,相当一大部分都在研究循环经济的“循环”,努力研究和实践“循环”,忽视了实施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在深化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循环”是为“经济”服务的,在“经济”的指导下实现“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循环经济不同于工业循环经济,但本质都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各行业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区内以人文景观为主,建设不够完善,但发展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文从经济增长方式途径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从两年前鲜为人知的一个概念,到今天成为一个几乎路人皆知的“国策”,这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十多个部委在京举办的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以及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共同发布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循环经济战略在我国的深入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21世纪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运行,遵循减量、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核心是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循环利用。伴随产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财税收政策是优越于其他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促进循环经济,进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阐述了循环经济视野下河北省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在分析循环经济视野下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循环经济不同于工业循环经济,但本质都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各行业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区内以人文景观为主,建设不够完善,但发展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的发展道路。按照“三个集中”原则,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实行整治、保护与节约相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业废弃物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同时,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20.
兰西格经济区是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集聚区和引领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先导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经济带。要推进矿产、水能等优势资源有序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加强联合协作,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