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文明 《经济师》2010,(7):46-47
文章对产业发展不平衡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并指出了规避产业不平衡发展负面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夏锦文  章仁俊 《现代财经》2005,25(10):58-60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之后又有很多的学者加入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讨论,然而有关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定量研究一直是理论的薄弱之处。本文以我国的产业发展为样本,在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确切的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GDP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深层次结构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某些问题,诸如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是长期累积的历史问题,短期内较难解决,另一些问题,如三次产业比例不平衡、就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则是产业发展政策、要素禀赋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未来重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更大,经济结构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理论从增长方式看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从研究对象上看可分为产业增长(发展)理论和区域增长(发展)理论。本文仅对产业的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理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一直有平衡与不平衡增长之争.平衡增长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强调产业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伴随着区域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我国各种矛盾也不断涌现;比如贫富差距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户籍限制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运用所学产业经济学、教育学、西方经济学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世界经济始终是在平衡与不斗衡的交替轮回中发展的。这种轮回交替轮回的实质根源于要素配置和资本运动规律所驱动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具有规律性、长期性和趋势性。这种产业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加之他们经济内部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使得国别、地区经济不平衡问题凸显。这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并在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金融全球化便利的推动下得到强化,其深层的原因是由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国别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不平衡、贸易规则制定权不平衡、贸易福利分配不平衡、区域经济合作不平衡、资金跨境不平衡、以及货币定价体系不平衡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不平衡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情况,并分析了不平衡增长对不均等和贫困的影响。通过对家庭调查数据和官方加总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增长存在不平衡——区域间、产业间和家庭层面上,这表明减贫工作进展不平衡,若增长更平衡,减贫效果可能更好;另外,收入不均等程度也在提高。本文探讨了增长不平衡及其应引起重视的原因。具体讨论围绕"有利的"和"不利的"不均等两个概念展开——不均等与不平衡增长对公平性以及长期增长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我们认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持有利的不均等——继续鼓励创新和投资,同时降低不利的不均等的程度,尤其是通过人力资本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帮助贫困人口参与市场。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测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水平,并从空间和结构视角分析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近年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程度上升,上游不平衡指数依次高于中游、下游地区,上游与下游间不平衡程度最高;创新性发展差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成因,除此之外,地区内、地区间高质量发展不平衡还分别受到共享性、持续性差异的较大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水平近年有所下降;上中游不充分程度较高,突出短板在于创新性发展;与省会城市相比,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协调性、创新性、共享性发展不足。因此,解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要重视流域民生共建共享与创新协同发展,实施差别化策略缩小各地区、地区间差异,也需提升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探寻地区与城市特色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knowledge flow and capacity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an invers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oreover,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capacity are hypothesised as negatively moderating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e use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to test the hypotheses in a panel data of 360 industry-year cases and the findings support our prediction.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2009—2018年全国煤炭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数据、煤炭深加工等转型数据,采用判别分析法确定煤炭企业科技创新效率、高质量绿色转型效应;收集全国34家煤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煤炭企业资产结构演变熵值和绿色演变效应;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效应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从整体上产生了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效应。这种“高质量发展”作用主要是促进了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产生了绿色转型效应。其绿色转型效应远远超过煤炭企业产业方向调整、资产结构演变所产生的“阵痛”负作用;煤炭企业高质量转型、资产结构绿色演变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纽带。  相似文献   

13.
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发挥积极部分中介效应,即产业协同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部分中介效应强度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4.
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同时也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影响。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5个行业在1996-2008年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基于横向视角,比较了在不同年份中5个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基于纵向视角,描绘了各个行业在1996-2008年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我国2005-2015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对各省市技术创新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强度不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促进效应,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空间挤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交互效应和空间效应,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立足于空间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创新交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DEA方法在我国工业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颖  徐佩川  梅开 《技术经济》2007,26(9):57-59116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产业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主要动力,于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然而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技术创新的效率问题,本文通过数据包络(DEA)的方法对我国29个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且从DEA有效性,规模收益情况和投入产出冗余三个方面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普遍较低,规模收益状况不理想,投入冗余较多。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建立技术体制的框架模型,对影响和决定产业技术体制的四个主要因素:市场容量、创新独占性、技术内化性、社会动力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着产业技术体制的结构和特点,而技术体制的结构和特点将影响到产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创新结构和竞争结构,进而影响到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其次,根据概念模型中对市场容量、创新独占性、技术内化性、社会动力的界定构建技术体制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对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为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为了探讨新城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方向,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研究集美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对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集美区产业升级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发展困境。未来集美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在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以及加强本地产业链的网络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入手,将中国制造业的28个细分行业分为4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在控制了研发费用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因素和行业规模等后,采用非线性门限模型考察了不同类型制造业行业的产业集聚对本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非单调递增(递减),该影响在不同行业、不同集聚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随着产业集聚度的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产生先正后负的影响。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切忌走入盲目集聚或降低集聚度的误区,应针对不同行业的要素特征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集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