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治、人治一起被视为儒家法律传统的三个基本特征。德治思想对于当代的法治建设,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何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而又不陷入传统的窠臼,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考验着人们的胆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2.
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上五大法系之一,在人类法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传统法律思想中的儒家法律思想,以其"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思想的整个过程中,它不但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更深刻地体现于法律制度当中,同时对我国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建设带来了诸多研究命题。本文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伦理法、道德法、家族宗法为出发点,就儒家法律思想对当代法制建设的思想构建做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管理价值观直接影响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我国管理价值观受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如"以和为贵、为政以德、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重视权威与德治的领导观、崇尚集体主义的组织观、适时适度的协调与控制观、人治重于法治的制度观等管理价值观,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对管理者行为依然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法治建设,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作用下,在西方法治思想的影响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展示了一幅中国特色的法治图景:在法治进路上,是一条从政府推进到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法治进路;在治理方式上,则昭示着德治与法治并存、人治隐含其中;对于纠纷的解决,则实行着诉讼、仲裁、行政化解、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并重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法律思想 ,后人冠以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学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就是法 ,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 ,就是主张人人 (包括君主在内 )遵守法 ,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 ,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 :“为政在人”的主张 ,并不是人治 ,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蕴含着卓越的古代法律思想;道德为先、财产私有;法治优于人治;慎重变法;法律拯救自由;重视法制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提为治国方略,具有开创性意义。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社会主义的“德治”是“法治”前提下的德治,是在扬弃了传统德治思想基础上的德治,德治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明。  相似文献   

8.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重视、遵守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态度。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人治”高于法治,即所谓“为政在人”,“其人存政举,其人亡而政息”。在人治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都很淡薄。人们所依托的是“圣人”“贤人”、“清官”等。在诉讼意识上人们都主张“和为贵、忍为上”。普遍认为“一年官司十年仇。”改革开放以后,人治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但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人治思想还比较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法制国家,增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人治又缺少应有的约束与规范。无论是人治还是法治,均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法治国家与现代公民道德是同源的,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人们希望的理想社会状态。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必须既计法治,又讲德治,并力求使法律手段和道德教化协调互补,实行法治与德治的合力进取,以创造民主文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实施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道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仁治""德治""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无为而治"和"非战"的思想,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是道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爱""非攻""尚贤"则是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精华。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朝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富有创造性,对汉朝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深刻的影响.汉朝文化对秦朝文化既有全方位的继承和接受,又有一定程度的革新、整合和提升.在继承方面,除了秦朝的物质文化自然而直接地传承到汉朝外,秦朝的行政制度文化被汉朝全面承袭,秦朝强烈的集权主义倾向直接延伸到汉朝,秦朝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汉朝文化中得以延续;在改良、整合方面,汉朝法律对秦朝苛细的法律进行了缓释,汉朝将秦朝传下来的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汉朝统治者进一步丰富了从秦朝传承下来的帝王陵寝文化;在提升方面,汉朝将秦朝"大一统"的实践及理念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层面上,汉朝以德治为主的统治思想取代了秦朝以法治为主的统治思想,汉朝以"以儒为教"取代了秦朝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法律思想,后人冠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不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变是法,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就是主张人人(包括君主在内)遵守法,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为政在人”的主张,并不是人治,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确反映了我们党"法治"与"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国方略.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依法治国,而且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党治国,重德轻法、重法轻德都不行,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胡怀应 《全国商情》2009,(5):114-117
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对人生意义、价值目标的认知和关怀,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根源在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和互动发展,在于市民社会精神的张扬以此推动法律形式化运动,在于权力和权利的界分与冲突导致法律秩序的生成;中国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定目标的手段,中国人选择法治是因为同人治相比,法律最能满足中国社会解决眼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需要,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给人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西中法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目标架构与驱动力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国理论与方略,即"法的统治"和"通过法律的治理".然而.纵观近几十年的情势,可以发现随着有关环境立法逐渐增多,环境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日益恶化的趋势.由于法治的"人为理性",又由于认识的角度和评判标准不一.我们不能完全保证环境友好型法治以及其他法治活动是绝对符合科学家的价值准则的.科学发展观为环境友好型法治创设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环境友好型法治评价体系,将有助于环境友好型法治的良性运行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宪法保障人的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法律的价值基础是人类对自由追求的思想成果。法律发展过程,实际是法律价值化的过程。1、自由的界定自由就是自己决定自己,不受他人的干预和限制。按照主体  相似文献   

18.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教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法治与德治并举,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在执法、司法以及法不禁止的私权利领域不能互换的角度对德治与法治进行了理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对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德治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