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过去的20年,东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奇迹"①,与此同时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非洲、拉美和亚洲遵循的发展理念几乎是完全相同的,都来自于转轨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都强调资本的形成、市场经济模式、对外国资本的利用和教育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几乎差不多的基础上,采用几乎完全相同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关键的原因在于亚洲的成功是基于其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比如勤劳、善于储蓄等,这些因素对于资本的形成、劳动力资源的形成等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至关重要,这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传统中没有的.  相似文献   

2.
发展战略与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会受该国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会受到其发展战略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发展战略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实施赶超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会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并高估本币币值,甚至采用多元汇率制度;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会选择固定汇率或者钉住汇率制度,一般钉住美元且波幅很小,并低估本币币值;而只有真正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才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政府很少干预汇率的变化.现阶段,我国要坚定地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适当控制人民币的升值速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础,将制度因素纳入到传统经济因素框架下,采用1995—2013年中国对亚洲主要国家直接投资数据,考察影响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研究发现,无论是传统经济因素还是制度因素对跨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均产生影响,而制度因素在决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方面呈现出比经济因素更为重要和复杂的特点.根据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群体的实证分析,笔者发现中国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呈现明显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地区旅游发展问题.秉承新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法国规制学派的“技术—制度”模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但尚未受到旅游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技术—制度”模式锁定的角度,分析了作为国内旅游业先发地区的云南西双版纳逐渐失去先发优势、在区域旅游竞争中陷入困境的原因,即率先发展带来的低水平发展模式由于文化制度刚性而无法更新以响应需求升级,形成“先发劣势”.本文指出,这类地区必须通过旅游业的整体升级来打破原有低端发展模式并进行文化制度创新,以灵活地响应新的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制度两分为"包容型制度"和"掠夺型制度",阿西莫格鲁等人秉承诺斯的制度决定论思想,强调如果在历史的关键节点由于某个"重要事件"建立了包容型制度,国家将就此走向繁荣;而中国由于没有引入西方民主建立包容型政治制度,快速增长并不能持续。基于阿西莫格鲁等人使用的数据,通过对他们关于原殖民地发展差异原因的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过程深入分析,发现其理论假说存在逻辑缺陷,实证分析也可能存在样本选择问题,关于制度是殖民地发展差异主要原因的实证结论并不稳健。据此,提出了制度变革要以制度从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转变为阻碍因素为前提,适应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才是最优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汇率制度选择在国际金融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文献试图通过研究汇率制度选择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的影响来确定一种最优汇率制度,但这两组文献都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该文运用雷因哈特和罗格夫(2004)提出的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研究汇率制度选择与亚洲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和欧洲发展国家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经济规律:第一,对发达的欧洲国家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并非取决于汇率制度选择;第二,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却会带来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并且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更大的波动性.我们的发现证实了最优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地区间长期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传统经济理论主要从要素、技术和制度等层次去解释,本文则尝试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中寻找国富国穷和地区兴衰的根源。文化并非生产中的直接投入要素,它通过影响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因素间接影响经济增长绩效。引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条件趋同模型,可以初步构建在理论上连接文化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19世纪和20世纪末儒家文化地区与新教文化地区的经济绩效比较,为文化及其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与此同时,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国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整个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什么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发展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制度和国际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最根本的障碍应该是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继忠 《财经研究》2004,30(6):30-43
文章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多元离散选择模型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汇率制度选择.文章使用模拟最大似然值方法估计了静态与动态模型.解释变量包括最优货币区原则、最优稳定化需要以及和货币危机有关的因素.文章发现,最优货币区原则对选择汇率制度有指导意义,而很多变量对中间汇率制度的影响不同于对浮动或固定汇率制度的影响.此外,汇率制度选择的较高序列相关性主要由汇率制度选择的状态依赖性引起.  相似文献   

10.
郭妍  徐向艺 《现代财经》2007,27(8):57-60
文化等非正式规范,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企业制度的形成.而发现并构建"文化-制度嵌套模型",并以此为框架,分析比较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对其企业制度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国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质,选择适宜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的机构组织,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也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对自身的管理机制、组织架构等进行改革。针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出现的体制、管理、财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巍 《经济经纬》2006,2(3):6-9
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经济实践的发展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为保障。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从制度的本身去理解制度,犹如手持长矛的堂吉诃德,乱冲乱撞。因此有必要遵循马克思的思路再研究,还制度的根源基础于物质的生产生活关系,还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主导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制度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珺 《财经研究》2006,32(3):73-81
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近代,由于传统义利观、宗族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经济伦理。文章根据这种传统经济伦理,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探讨,提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经营属于一种重视国家利益的家风式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与中国传统伦理的适应性和经营上的合理性及其落后性都充分反映了非正式制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化背景下要素流动配置的必经之路,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促进其资本形成、技术水平提升等来推动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沿线涉及诸多国家,环境相对复杂,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差巨大,投资环境大不相同,地区安全风险频发等,这些国家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时候面临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质上与沿线大部分国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欠缺相对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紧密相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吸引FDI的成就与渐进式改革密切相关。中国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经验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真正的市场化主体,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互助等。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从理想到现实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统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变革。物质技术层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构筑了物化平台和技术层面的可能性;制度行为层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社会运作的制度框架;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触及传统工业文明的精神内核,是保障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社会依托。  相似文献   

16.
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本文依据我国市场化和产权制度改革特征,结合罗默(1999)和巴罗等(2000)的模型及演绎逻辑,将制度引入增长模型诠释要素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数理分析表明,制度越完善,经济增长就越表现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制度越不完善,经济增长就越受限于制度的发展。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将产权制度以直接或与资本相结合形式进入模型,分类检验资本、技术进步、制度、贸易、金融和地域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OLS和GMM估计结果显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解释更具效力,省际面板数据的稳健性检验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本文指出,制度不仅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且还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和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用包含制度贡献,产权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并以时间跨度为背景,选用福建省近二十年的经济增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四个变量上证明制度因素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增强理论分析的可信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可以定义为,反映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和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成本效益情况,向社会提供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向资金捐赠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以及提供其他有用信息。从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靳涛 《经济学家》2007,(5):18-26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直接推动经济体制转型深化的内在动力,而经济转型虽然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在制度与增长二者关系中,制度虽然是影响增长的长期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却不是决定性的;而恰恰相反,增长对制度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这说明制度创新在增长的大背景中更易达到,而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等,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一体化速度和程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基于理论及实践的分析,认为,体制与机制障碍严重牵制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果能在一体化制度方面有所创新,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必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