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梁静 《新财经》2006,(2):84-85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增长,金融创新不断深入,资产证券化在潜行10年后,也终于一朝破壁,并显现出多路推进、百花齐放的景观。银行则被认为是早期资产证券化的“主力军”。依循中国金融创新乃至制度创新的习惯路径,资产证券化落地中国也无可避免地带上“本土特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怎样来理解其蕴含的商业机会?留意哪些风险?推进次序和前景如何?倍受关注的建行、国开行本身的实践给了我们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国外经验则给了我们另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出现艺术品证券化这一新型交易模式,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追捧,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以天津文交所和深圳文交所为代表的各地文交所均推出了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模式。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艺术品证券化交易在我国的出现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但是各方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艺术品证券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并且按照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步骤和参与主体对未来我国艺术品证券化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5.
蔡洪潮 《开放潮》2002,(8):71-72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指一个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如各类应收帐款等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这种融通资金的金融新技术自在美国得到开发以来,在美、英、法、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我国,这项金融新技术也正在提上我国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日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意义。事实上在西方,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大的创新之一,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或许会带来世界金融业可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对投资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最为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可以为投资银行提供筹集资金的新渠道,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笔者对我国投资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功能、运作程序以及收益与风险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与融资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张锐 《上海经济》2005,(4):12-14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名言如今在中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应验:随着6月16日央行制定并公布实施《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并就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和结算等行为作出具体规范,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将分别从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两条路出发,有望同时在年内步入证券化的操作轨道。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债权债务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巨大的企业间债权债务规模及其引发金融、财政风险的可能性。如何对这些企业间债权进行化解成为理论界积极探讨的热点。资产证券化作为当代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兼有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解决企业债权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1998年中国金融界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广泛探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仍然停留在纸面上。随着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产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以来一直显示出其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近几年随着国际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化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并从美国、英国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在我国近邻日本,近年来由于金融系统的改革,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银行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得到较大发展。在我国,尽管资产证券化日益被学术界、金融界所重视,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为大家所熟悉,资产证券化的案例也很鲜见。然而,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以及资产证券化在许多国家成功运用的实例,可以预见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进行一系列的组合,使该组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可行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将该组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某种程度的分离,是资产组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是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对金融危机后日本金融体系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在日本取得迅速发展的背景,着重从资产证券化的种类,立法与监管,发展中存在的障碍等方面分析了日本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状况。本文还总结了日本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伟 《环球财经》2004,(11):78-79
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刻,几家准上市银行总算把此前触目惊心的坏账降到了投资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隐匿的风险并没有消除,因为商业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机制到现在仍不健全。于是,作为风险释放工具的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推进在当前的现实意义已经彰显无疑。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如同许多金融创新一样 ,最早起源于美国 ,而美国也是目前资产证券化最为发达的国家。资产证券化 (Securitization)的内涵是 ,将在当前和未来可产生现金流而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组合为特定的资产集 ,再配以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 ,将之转变为可在资本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资产支持证券 (Asset -Backedsecuritization)的过程。简言之 ,资产证券化是将特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转化为可交易证券的金融过程。与一般的金融过程或融资过程相比较 ,资产证券化具有独特的金融特性 ,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是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之一,从资金循环的路径来看,广义的证券化与通过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方式相对应,强调了以市场而不是以银行等金融中介结构为基础的信用中介,其形式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标。经济学家加德纳的信用中介,其形式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经济学家加德纳揭示了证券化的本质:“它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在这里,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我们这里要分析的是狭义的证券化,证券化的对象是已存在的信贷资产,通过将这部分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以获得流动的资金。这种融资行为不同于企业传统的证券化的根本点在于:传统的企业证券化是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股票筹集资金,结果是负和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增加,而金融资产证券化是保有资产通过证券化的形式卖掉实现的资金筹集,它导致的是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而不是总量的变化,从而改善了传统型融资的风险和收益结构。从实践来看,资产化的动因是通过融资结构的转化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而根据资产投资中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这部分资产必须能够在未来有一个可预期的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其具体特征包括:(1)可理解的信用特征;(2)明确界定的支付模式;(3)较长的期限;(4)良好的还贷历史记录;(5)完全分期摊还;(6)供款人多样化;(7)清算值高。到目前,住宅贷款、信用证贷款、汽车贷款等已经在实践中作为证券化的理想对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对于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以及提高资本充足率都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推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房贷抵:贷款支持证券,至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在经历多年的研究后终于拉开序幕。资产证券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推出资产证券化后,资产证券化便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最有生命力的创新源泉。亚洲金融危机后,资产证券化因其成为处置不良债权的最有效的工具而在亚洲得到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在提高资产流动性、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无以替代的优势,然而,毋庸置疑,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各种风险。本文拟分析韩国资产证券化推出的背景、法律环境、资产证券化的特征,为我国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确定正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各地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政府担保对金融机构造成潜在风险的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支持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有效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等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瑞杰  刘倩 《北方经济》2006,(11):55-56
一、推行房地产证券化的迫切性和意义 (一)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是以银行为核心的,因此,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将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银行信贷面临四种风险,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