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婧  王辰  游梦莹 《魅力中国》2011,(14):324-324
苏联剧变和解体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原因。对苏联剧变的原因进行研究以及总结其剧变的教训,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并对今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理论界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提出“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表明苏联已经否定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宣称苏联处于发展中社会主义阶段。本文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概念含义;其一,是强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发展中,即苏联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社会,通过发展,新与旧之间的斗争而克服停滞不前和僵化的向前发展的社会;其二,这一概念并不否认苏联现在仍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但确实有意淡化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戈尔巴乔夫提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概念的目的,是纠正长期以来苏联党内存在的急于超越阶段的错误认识,破除僵化保守的传统观念,为推进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经济发展加速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历史方位的误认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把握它所处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是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藉以制定的根据.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1936年宣布实现社会主义之后,一直为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左"的认识所统治,其根源就在于建立苏联模式的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处历史阶段的"超前认识".后来东方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斯大林的这一误认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轰轰烈烈,硕果累累,十月革命胜利仅七十余年,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事业便轰然倒塌。回顾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重要内容。反思历史,可以发现苏联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国家发展思想方面的不足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思想更能为全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新的路标。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是继列宁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其对苏联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是随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也可以反过来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逐渐嬗变而影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嬗变,苏联匆匆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逐步走向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政策体制,其社会主义模式也日益僵化。虽然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灭的,但斯大林模式给苏联人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及嬗变过程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认为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尉迟文博 《魅力中国》2011,(8):16-16,13
20世纪后半期,苏联东欧联合起来组建了社会主义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统一成员国经济计划,并开展国际间分工协作,试图更有效地发展苏联东欧的国民经济。然而,苏东的这些措施无视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我国四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经济模式即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做的,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的一段时间还曾经否定过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9.
王雪景 《魅力中国》2010,(35):309-309
苏联剧变离我们已经近20个年头了,但是它将长期被关注。对于我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由其内部矛盾所引起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以及普通民众要求废除社会主义并代之以资本主义革命。而本文拟从特权阶层的角度来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能够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是在苏联模式基础上发生的美丽的蜕变。辩证分析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增强"三个自信",更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开阔。  相似文献   

11.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与如何认识历史密不可分的,对历史认识的不同,决定了所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不同。如何认识苏联模式"总病根",如何分析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决定我们从中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还将汲取什么样经验教训的大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如果坚持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维度去考察苏联解体问题,如果深入到苏联人民"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苏联模式的"总病根",就会发现影响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因素不应是领导人的背叛出卖,而应该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造就一批有作为的民营科技实业家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舒展民营科技实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只能实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  相似文献   

13.
造就一批有作为的民营科技实业家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舒展民营科技实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只能实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政权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乡镇政权在农民增产增收、政权巩固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政权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调整。一、问题及成因1、民主意识不强,政务缺乏透明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直接脱胎于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建国后又直接引用了苏联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再加上“十年文…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理论上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方面的教条化理解,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在实践上推行超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方针和政策,再加上苏联模式的影响等因素,我们一直把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与社会主义不相融的对立物,力图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重新回归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在总结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我国的国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得以形成,国际上,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在这些历史条件下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模式又称为苏联模式,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总称.斯大林模式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深圳巨变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制度从思辨性的经典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倚赖于人类社会在20世纪持续进行的革命、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又丰富和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其东欧盟国政局变色,导致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之后,  相似文献   

19.
从对抗走向共处本世纪末,国际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就是:从尖锐对抗转向和平共处。1917年十月革命创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此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列强千方百计要把赤色苏联格死在摇篮里,苏联则联合全世界无产者闹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为己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更广阔范围内展开了更尖锐的斗争。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88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1999:不战而胜》;次年,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0.
1980年3月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团在莫斯科评定了七位应征者的经济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现将这些论文简介如下: 尤·阿弗迪扬茨的论文:“发达社会主义苏联的信贷机制和效果”,这是在苏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完成的。斯·格里哥梁的论文是“马克思著作中关于技术进步的经济问题和现代资本主义”。该文是在苏共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写成的。弗·葛罗钦柯的论文题目是:“发达社会主义如何改善物质技术供应的组织经济问题”。它是在苏联国家国民经济物资技术供应委员会物资技术和组织研究所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