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南京、镇江和扬州三市在地理上临近,有着优越的发展条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宁镇扬三市的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是宁镇扬板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宁镇扬板块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地论述了宁镇扬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板块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宁镇扬三市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宁镇扬地区是沪宁高速铁路沿线同城化趋势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本文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空间依赖性及产业结构特征,认为南京、镇江、扬州三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同构性及异质性,但区域问互动性差;从产业结构特征看,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不断上升,趋同性明显,呈现空间上的集聚效应;未来发展中,应立足于同城化趋势,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升级,通过制度创新打破现有的行政分割趋势,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深化区域同城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顾颖 《当代经济》2010,(7):18-20
2009年12月28日,南京、镇江、扬州三市领导在出席江苏省领导干部会议后,联合举行了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领衔的《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仪式,该课题预计将提出三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于三市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互补效  相似文献   

4.
试析产业集群与宁镇扬经济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辉 《经济师》2009,(12):249-250
文章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问题,对宁镇扬经济区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和宁镇扬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水休闲产业既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代表,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打造城市水休闲产业与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各个城市均要结合自己的水休闲产业的特点和经济发展局面,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全力推动水休闲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均衡发展。其中扬州是著名的江南水城,然而它的城市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平衡。本文以扬州的水休闲产业与宁波、镇江、扬州等经济板块为例,来分析城市水休闲产业与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模式,希望能够读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寻求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对带动长三角的发展是有一定必要的。从长三角区域来看,宁镇扬一体化,不仅可以更高水平参与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而融入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宁镇扬经济板块得到迅速壮大以后,将与苏锡常、杭甬绍相媲美。其战略意义不仅在长三角区域内,还可以成为国家推进长三角经济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宁镇扬一体化”要在推进交通、市民待遇一体化的同时,逐步推进发展规划、制度设计、产业发展、物资流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信息通讯等方面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防治污染、改善环境是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工业污染作为宁镇扬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三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特征与现状两个方面对宁镇扬工业污染及治理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投资结构对宁镇扬工业污染治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找出宁镇扬三市工业污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宁镇扬板块经济合作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文章通过对宁镇扬板块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宁镇扬板块已具备开展金融合作的经济条件、人文基础和金融基础。但是目前现行金融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障碍、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金融资源在整个区域的流动和配置,鉴于此,指出实现宁镇扬板块金融合作应从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完善金融基础建设、加强金融创新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孙晶 《经济前沿》2011,(4):153-160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集聚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尤其是对城市集聚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外向型经济投资环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濮励杰  周生路 《经济地理》1998,18(3):99-103
在利用外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实施江苏经济国际化的战略.对江苏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江苏省的投资环境进行概述。而后把全省13个省辖市分为苏锡常(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泰州)、通盐(南通、盐城)、淮宿(淮阴、宿迁)、徐连(徐州、连云港)5个经济区、对其分别进行分等评价.并分别提出各区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和建议。1投资环境的内涵及特征投资环境是围绕投资主体和投资地点在一定时间空间领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范围的扩大拓宽了产业空间重组的范围,本文分别运用地区产业份额和区域间专业化指数两个指标来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情况.分析显示,上海市、杭绍甬、苏锡常正在经历制造业产业扩散,而苏北和宁镇扬成为长三角制造业空间重组的获益者.同为外围地区,苏北和浙西南地区在区域一体化调整过程中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聚和物流发展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通过我国浙江这样典型省份的区域物流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经济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模型,提出企业微观层面与经济空间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区域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句容应抢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积极打造"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实验区,"服务南京、接轨南京、融入南京"的宁镇扬同城化先导区和苏南现代化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4.
宗超 《时代经贸》2014,(2):275-275,277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江苏省被习惯上分为苏南、苏北两个地区。其中苏南包括: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南京5市,苏北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8市。发达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英震 《当代经济》2016,(8):14-17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新常态.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扬州作为苏中板块的核心区域和宁镇扬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更需要理性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思路,扭住关键,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探寻契合扬州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包络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动力。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能判断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而且能为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参考。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目标,对江苏省沿江8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苏州、无锡和南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DEA有效的(最高),也即是专利申请与授权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提高;其它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镇江、泰州、常州、南京、扬州,在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出了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江苏省印发了宁镇扬三地同城化的规划,这是江苏省的第一个关于同城化的规划。其中,提出要打造融合宁镇扬三地的旅游品牌,探讨了宁镇扬三地的旅游资源和将来的市场品牌形象的可能建议以及保障三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北临长江,南靠宁镇丘陵,地居长江三角洲顶端,扼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西距南京80公里,东距上海吴淞口257公里。沪宁铁路横贯市区,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以来,镇江一直是长江下游和江苏省重要的交通口岸和商业城市,现在成为长江下游的对外开放港口。镇江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下辖两区(京口区、润州区,合称市区)、四县(丹徒县、丹阳县、句容县、扬中县)。总面积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意味着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必将进行重大调整.面对机遇与挑战,推动新常态下的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从产业间分工到产品价值链分工、从资源要素互补到创新发展互助、从GDP增长为主到可持续发展为主、从松散型到机制化四种合作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形象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形象进行定量评价,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南京、苏州和无锡;第二层次为第一层次外围的常州、镇江、扬州、南通及徐州市,第三层次为泰州、连云港、淮安、盐城以及宿迁。并分别对三个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形象塑造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