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运用数据论述德日两国货币升值的原因和货币升值对两国经济造成的不同影响。然后透过两国应对本币升值的政策差异这一表象,揭示出本币升值后两国经济表现迥异的根源在于两国发展模式的差异。最后思考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及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减税是重要的一项措施。中国和美国的税制不同,决定了两国减税政策对刺激消费的机理和效果是不同的。另外,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推动减税政策出台的因素也不同。因此,在借鉴美国成熟的减税政策经验时,必须考虑到两国刺激经济作用机理上和政策时效上的差异,放眼长远,实施有效的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宪法角度对比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民族政策,能使我们对两个国家民族政策规定的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由于两国在国体、政体、基本国情、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在宪法制定时关于民族政策的内容存在极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玉环 《魅力中国》2010,(26):303-303,299
印度社会是复杂的,有很多的民族,这些民族又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之间又存在冲突,最明显的是穆斯林、印度教、锡克教。早期英国对印度进行统治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维护其在印度的利益。后来,印度的局面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英国提出了“蒙巴顿方案”,印巴之间进行了分治,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分离出来。印巴分治,对印度原本就存在的很多民族矛盾的不断发展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鲁捷 《北方经济》2006,(5):32-33
消费模式表现为在一定消费观念指导下社会消费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不同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引导政策,将孕育出不同的消费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和美国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消费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有一定资源忧患意识的消费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高资源占有量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因此形成了日美两国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上的巨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美国政府开始倡导节约能源型的消费模式。并采取了一些激勋政策和强制性的措施。日、美两国消费模式和引导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会计环境的差异及其对会计制度的影响:中德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如 《亚太经济》2006,(5):39-41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会计环境,从而衍生出不同的会计制度。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体制、法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有了两国会计制度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这种比较,为我国如何改善会计环境、健全会计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发展型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起源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战略方面,中日两国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自主创新在两国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自主创新在两国实践中的地位之间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反差:在日本,自主创新并不是显要的政策议题,却是企业实践的基调;在中国,自主创新即使在2005年之前也存在于政策话语体系之中,却没有成为企业实践的主轴。这样的两种反差反映出两国的创新战略具有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设计应该将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的影响纳入考量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日两国通货紧缩下的经济运行、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政府政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日两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出现了通货紧缩。两国在物价持续下降的同时,都出现了社会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的上升,且近些年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好转后又趋恶化的情况,但两国在通货紧缩起点的表现和经济增长率方面有较大差异。消费者预期因素、不良债权问题以及外部性影响,是两国通货紧缩的共同成因,但两国在经济体制等深层次诱发因素上有很大差异。两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对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改革,但两国在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美两国1980—2013年间的经济数据,在经济冲击理论基础上通过施加短期约束条件,建立三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出中美两国三类结构性经济冲击,并对比分析经济冲击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是两国经济冲击的主要来源,各类经济冲击对两国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两国经济冲击的作用机制有共同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我国经济冲击特征,从而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日俄两国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两大领域。日俄两国几乎同时于19世纪中叶走上现代化道路,但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两国的现代化是通过不同模式实现的。这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的背后,反映出不同的强国意识和不同的发展战略。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日本现代化中的文化优势。探讨这一问题,对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尤其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和汲取某些经验和教训,以便早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中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0%以上。为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借鉴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法案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碳积分政策。但由于两国国情的不同,中美汽车碳积分政策也存在差异。文章对中美新能源汽车碳积分政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在农业保护政策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框架,再到运行模式,演变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既相同又相异的深刻原因,在每一个环节上,中日双方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相同相异的问题和局限性,通过对两国的农业保护政策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为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保护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贾莉 《黑河学刊》2011,(10):68+70-68,70
白村江海战与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分别在唐朝与清朝末期发生的两场战争。通过对白村江战役和甲午战争的分析比较,透视中日两国分别对战胜自己的国家所采取的不同的对外政策,并据此分析在不同态度和政策的影响对两国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杨志安  刘宁 《辽宁经济》2006,(11):35-35
世界各国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做法不同,取得的绩效也相去甚远,探索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产业技术政策对实现国家技术战略十分重要。日韩两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正是依靠产业技术政策的正确运用,完成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而且,他们能够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取向,由初期的技术引进实现了向技术自主创新的转变。两国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解决农民负担要着眼城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农民很穷,多数农村不富,是我国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其根本的原因是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至今没有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化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也已建立起来。但至今仍然实行着对城市、对城市居民一种政策,对农村、对农民是另一种政策。例如在编的乡镇干部是国家的公务员,七所八站是上级政府部门下设的机构,理应由政府财政支付,却要农民供养。例如义务教育的经费,应该是政府财政统筹解决,现在却都下卸给乡镇财政,成了“镇里最大的负担”,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韩国是近邻,过去几十年,由于二战后人为造成朝鲜半岛的分治,使两国处于隔绝状态。随着形势的变化,80年代以来,中韩两国经贸交往有所发展。双边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8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12.9亿美元,五年间增长近六倍,年平均增长47%。  相似文献   

17.
日、美两国生活消费模式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捷 《北方经济》2006,(9):32-33
消费模式表现为在一定消费观念指导下社会消费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不同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引导政策,将孕育出不同的消费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和美国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消费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有一定资源忧患意识的消费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高资源占有量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因此形成了日美两国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上的巨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美国政府开始倡导节约能源型的消费模式,并采取了一些激励政策和强制性的措施.日、美两国消费模式和引导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及在文化风俗中的不同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旋律,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势必引起在生活各方面的文化冲击,在表面上体现为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本质上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蕊 《发展》2016,(7):52-53
一、引言 1992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正式建交,两国的贸易不断发展.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总额达224.52亿美元,是1992年的60倍.影响两国出口结构的因素有双方比较优势的不同、国内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吸引外资能力的不同、国内科技投入水平的不同以及政策环境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Spencer和Brander(1983)的第三国市场模型,考虑一个中间品垄断企业向位于本国的一个下游企业和位于外国的另一个下游企业同时出口中间品时,一国政府的战略性研发政策。研究结果表明,一国最优的战略性研发政策是对生产外包企业的研发进行征税,而对生产内包企业的研发进行补贴。此外,两国的战略性研发政策随产品差异度的变化而有可能导致"零和博弈",也有可能陷入"囚徒困境"。而当两国进行研发政策合作时,两国的最优研发政策为补贴,这与Spencer和Brander(1983)的结论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