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与我国近远期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元芳 《现代财经》2006,26(6):20-23
从发达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来看,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应当是:政府推动,央行运作,有关部门配合.从长期看,“特许经营、商业化运作”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市场经济是良性的信用经济 ,信用与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对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利用好信用这一实现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资源 ,必须以《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领》为基准 ,大力开展信用教育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姜庆 《时代经贸》2009,(6):35-37
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组成部。文章从税收信用立法、税收信用管理制度、税收信用体系运用及税收信用评估几方面分析了国外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情况,提出了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用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与基础性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因此,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文章在阐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史依据的基础上,探析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用信息共享的国际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信息充分和有效的共享是征信体系运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征信体系建设的最终追求目标。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信用信息无法实现最基本共享的问题相当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征信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引起正视并设法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国外信用信息共享方面的一些共同经验,以期对完善我国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所借鉴。征信活动是一个从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到信息传播使用的过程,其本质是为信用市场提供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以促进信用信息的合理使用以及信用资源优化配置。从国外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京市通过并实施《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2008-2010年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开了实质步伐。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探索研究了北京市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与基础性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因此,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在阐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史依据的基础上,探析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环境约束,并提出了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高负债风险产业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 ,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尤为关键。现代信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具有巨大的先导作用 ,而建设现代信用文化又必须深入到信用制度的转变之中。为了尽快建立现代信用体系 ,要在研究信用文化的制度属性的基础上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企业信用市场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建设全国统一的客户信息库。政府也必须学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信用市场。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在重新界定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导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智  李亚平 《经济学家》2002,(6):119-119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总的概念.其中包括个人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银行信用体系、国家信用体系.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将个人、企业、银行和国家的信用资源公开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从而使信用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益.社会信用体系从区域上划分可以从一个地区、农村、城市信用体系到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在目前中国统一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时,首先建立地区性的信用体系尤为重要.东部省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成效,如南京市、苏州市、上海市、宁波市、杭州市、深圳市等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就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浅要的分析,基于三个信用主体划分,从信用权、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及政府信用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民商法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的问题。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具体的路径和切入点还有待从实践中总结和寻找,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建立信用国家、创建我国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是一个确定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崔萌  周晔 《经济视角》2010,(6):18-19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得到了更多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视。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市,正处在力求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征信体系建设的阶段,其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成效显著,金融服务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持续增强,证券市场交易平稳,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另外,沈阳市还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信用法规的完善,信用协会的成立,信用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对规范行业行为、建设信用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沈阳全面振兴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海燕 《当代经济》2009,(23):68-69
本文剖析了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及推进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健康发展,提出了配合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设想.  相似文献   

15.
正开展11315全国企业征信体系,就是以法规为依据,全面采集整合金融、工商、税收、司法、社保等部门信息源的社会第三方信用采集评价公众征信平台,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将发布。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2017年,我国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郝庆 《经济师》2004,(12):172-173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信用不足的难题 ,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是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文章在分析目前国情和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建设情况的基础上 ,认为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立、完善国家信用体系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成为由政府、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支持系统和社会化服务机构共同组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邓华光 《当代经济》2007,(21):30-31
信用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是导致信用不足的根本原因.要在强化诚信教育,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和完善征信、评价制度及问责制度,推进信用立法体系的建设方面制定对策,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信用。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要求决定了人们在为自身独立利益而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中,不得侵害他人的利益和财产以牟取私利。信用正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本质属性之上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信用的缺失实质上是侵权行为,这种信用缺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时,将是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根源。 最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受到了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媒体都在探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等的建设问题,但是政府信用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  相似文献   

19.
发展信用经济,建设信用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在我国社会信用建设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关键环节,率先试点,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地方信用建设,有效提升了社会信用水平,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各具特色的信用建设运行模式。三地的创新实践对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陵生  李文陆 《经济师》2003,(7):273-273
建立和健全信用体系 ,完善信用机制 ,加强信用管理 ,是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不仅要靠道德的约束 ,更要靠法律制度来规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