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两年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量增加,总的来看,由于日本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日元升值趋势仍然强劲,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可望继续增加。目前,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国外生产的产品只占其总销售额的3.9%,美国相应数字为23.1%,西德为19.3%,因此,日本制造业尚有很大余地来增加对外直 相似文献
2.
3.
战后日本的崛起是世人瞩目的。毋庸置疑,外国资本和技术在医治战争重创的日本经济、创造“日本奇迹”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据1990年日本财政统计,外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总额已达184亿美元,共有外资企业5959家。其中美国独占鳌头,占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一半以上,英国位居第二。但是,日本的资本输出与其资本输入相比是极不对称的。海外直接投资高达3108.8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方面,日本直至今日才渐趋开放和自由化。日本政府善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不同的国情国力制定相应的外资政策,并辅之以一整套完备的外资立法。本文拟从剖析日本外资立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入手,阐明其外资立法的特色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针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资金紧缺的大环境和中俄边境贸易大幅度降温,口岸优势急剧下降以及黑河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开放时间短、政策优惠度低、自费开发、自我滚动能力差等诸多因素给黑河经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啊。根据这些因素,合作区管委会及时调整思路,正确分析合作区的投资环境,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成功率。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努力实现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为加大招商弓1资力度,加强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其对外投资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投资主要是以购买外国债券和股票为中心的对外有价证券,且增长速度快。据日本大藏省统计,从1983年起连续3年,每年都比上一年增长2倍。后因受到1987年10月发生的纽约股票暴跌的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投资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发达以及投资环境具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组成了珠江三角洲的"金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珠江三角洲成为除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等少数地区外,外商投资青睐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行为地理学的空间感知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入驻和拟入驻临港产业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基于企业空间感知的企业区位选择和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企业的空间感知对区位条件的关注度不同,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受企业发展要素的感知影响,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受特定的投资环境区位条件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对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3.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把西安建成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使其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都能得到较高回报的投资热土,这是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优化法律环境是成功吸引他人资本的基本保证。我国与亚太地区来往和关系密切,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因此,研究投资环境的优化及其健全法律制度,对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亚太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2年列入国家级开发区以来,发展形势喜人.到1993年底,已有各类工业企业18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2家,高新技术项目113个(其中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4个);完成产值1.06亿元,利税1830万元,创汇6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倍、1.5倍和1.2倍.我们体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需要的环境,比一般开发区更 相似文献
17.
18.
19.
西部大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化税收服务,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 西部地区税收环境的总体水平不高。 一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缺少优惠的税收政策优势。我国东部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税收政策的支持,是一个地区经济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但西部大开发截至现在并没有真 相似文献
20.
日本企业环境经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企业环境经营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从事环境经营首先要抛弃那种以前认为重视环境是增加成本的负面想法,树立通过与环境和谐相处寻求企业持续增长的新经营理念。从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环境报告书和环境评价等几个方面看,日本企业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地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与环境相关的经营风险会进一步提高,导致对环境经营的社会要求持续高度化。这样,传统的环境经营接近了一个极限,"新环境经营"的出现推动了环境经营的转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