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云峰  ;白万平 《商》2014,(28):162-163
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1993—2013年的人均GRP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即存在整体上的空间依赖性,又存在局部省区间的集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较好的分析了西部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得出了西部地区经济存在β收敛,各省区即受到自身初始经济水平的制约,也受到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即各省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分布动态法对比研究了1995-201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人均GDP和GDP的动态分布。研究发现:210个地级市人均GDP分布呈现绝对收敛,表明若当前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国际冲击没有较大改变,不同地级市间的人均GDP差距会缩小并达到一个稳态水平。但GDP分布呈现俱乐部收敛,即GDP水平较低的城市和GDP水平较高的城市分别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城市人均GDP和GDP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因素和要素流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成果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众多文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对区域差异敛散特征及其变化速度的认识存在分歧。据人均GDP流量指标检验收敛性的传统方法,难以揭示资本积累与跨区流动的长期影响,需要由国民财富存量视角给出重要扩展与补充。研究发现:落后省区人均财富增速更快(存在β收敛),但无力遏止省际绝对差异持续拉大(不存在σ收敛);物质资本投资因高度市场化可迅速调整,人力资本流动对收益率差异有充分反映,推动Y/K与Y/H实现区域均衡(兼具β与σ收敛)。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应注重对国民财富各类资本的“投资组合管理”,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以改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梯度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其中,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贸易开放度高低对省际人均实际产出(GDP)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981-2007年间,从全部样本省区来看,贸易开放度较高省区的人均GDP比贸易开放度较低省区的平均要高125-197元,约占样本实际人均GDP的6.1%-9.6%。从贸易开放度较高的省区中随机地挑选一个省区,这个省区的实际人均GDP与假定该省区贸易开放度较低时平均要高856.9-900元,约占样本实际人均GDP的39%-4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扩大和深化对外贸易,进而减小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对中国各省1992~2022年的增长来源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区域人均GDP差距在缩小,这种收敛主要是人力资本差距缩小和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缩小造成的。劳动力占比变化和资本投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跨国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已经从资本缺乏阶段走向资本富余阶段,资本回报率显著降低。和同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比较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国际贸易数据反推得到出口隐含生产力,发现人均GDP还有向出口隐含生产力收敛的潜力。最后,本文基于上述发现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向出口复杂度高的产品和服务转型;降低国内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6.
东西部差距还在扩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部快西部慢 西部大开发的基本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从实行以来的结果看,东西部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在继续扩大。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  相似文献   

7.
杨文华  刘冲  杨华蔚 《商业时代》2012,(32):144-145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部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区域间全要素增长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空间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三次产业的全要素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8.
胡广 《商》2014,(28):191-191
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经济收敛分析方法,以199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378个县为基础,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讨论。运用MorangI、LM—Error、LM—Lag及稳健LM—Error、稳 健LM—Lag检验分别探讨中国省、市、县级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及其表现形式。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绝对母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开放经济中引入FDI变量,利用1990-2007年中国29个省区数据,使用Petroni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动态面板协整分析方法检验了ELG假说命题.研究发现,中国省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东部FDI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FDI的吸收能力有限,只能依靠国内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面板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各省区GDP与出口贸易互为因果关系,东部GDP增长是由出口贸易变化引起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刘勇 《中国市场》2013,(12):13-17
本文从地带、大区和省区三个层次,对2011年我国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格局、水平格局以及与人均GDP之比格局进行了具体分析。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格局连续两年呈"中西部远快于东部"态势,其中远西部、黄河中上游和陕西上涨最快;中西部商品房价格增速继续远快于东部,各省区商品房价格均超过3000元/平方米。区域商品房价格水平格局继续呈"东部高、中西部低"态势,其中新东部、华东沿海和北京最高;区域商品房相对价格格局继续呈"中部高、东部中、西部低"态势,地区间差距缩小。最后,在分析2012年我国区域商品房价格上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商品房价格合理回归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袁琛钦  李爵  刘文龙 《中国市场》2010,(44):10-11,21
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选择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均消费、人均投资、第三产业产值等。通过对多重共线、异方差、自相关的处理得到了最终的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进行了经济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非常接近,因此以模型形式为依据,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经济合理较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化产业集聚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分析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文化产业集聚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福利,但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然而,空间基尼系数变缓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良性轨道。之后以人均GDP为评价指标,建立地区产业集聚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指标间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缩小城乡二元差距起着基础性战略作用。本文通过选取1978-2012年云南省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比较发现,云南省城镇化建设变化趋势纵向与全国保持同步,横向落后于全国和西部省份。运用动态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相互促进作用明显,人均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城镇化率提升0.6575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GDP提升1.477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平衡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异尤为显著。以1990年当年价格为基期来看,各地区人均GDP的  相似文献   

15.
西部经济增长是倍受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也是西部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从分析西部经济增长的现状入手,论证物质资本投资与西部经济增长的弱相关性,然后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分析人力资本积累替代物质资本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点选择。 一、西部经济增长中的物质资本投资 现从我国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比较来说明西部经济增长中的物质资本投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三大地区人均GDP的比较: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产出与人口的关系,西部地区本身的人口数要小于东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要素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也催生出了一些发展速度快、对全球影响较大的新兴经济体。研究发现: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这些新兴经济体的人均GDP在时间上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各个新兴经济体间的人均GDP也存在显著性差别。近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平稳状态,GDP的增长率波动不大,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南非经济增长波动均较大;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外直接投资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彼此间影响也不明显。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制度环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加快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建成开放型经济体;促进机会平等,走包容性经济增长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经济空间集聚的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通过有交互的双要素方差分析,确定两要素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影响不显著,进而对中国经济集聚度测定;比较在2000-2010年的中国经济空间集聚状况,并与中国国民收入、GDP、人均GDP的增长率拟合分析,寻找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志伟 《商业时代》2012,(27):140-141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用收敛法、Theil指数法、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法等考察了2000-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结果显示:31个省(区、市)的旅游经济存在收敛,其差异趋于缩小;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经济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星级酒店水平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不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均具有增长效应。而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具有收敛效应,其条件收敛速度为5.96%,收敛时间为11.6年。验证了中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手段的有效性。基于分析,提出落后地区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客观全面地测度省域信息消费水平并揭示其收敛特征,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刺激信息消费高质量增长。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省域信息消费水平,并运用多种收敛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信息消费的空间收敛趋势和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信息消费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省域间信息消费水平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和四大区域信息消费SEM空间收敛模型显示信息消费存在显著的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依据本论文测度的相关结论,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收敛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