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了成功的实践。但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功能和障碍展开分析,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科 《新经济》2005,(4):66-67
今年3月22日,人民银行公布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分别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拿出100亿元资产、建设银行拿出50亿元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中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阶段,我国各界人士曾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生了怀疑和抵制,但是在现阶段,很多的专家都认可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的金融形式,提出严谨应用.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并且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资产实体化、资产现金化、资产信贷化以及资产证券化构威了资产运营的一般模式。其中资产实体化、资产证券化和资产信贷化的过程可能生成经济泡沫,当资产现金化出现增值、保值障碍时,资产运营无法顺利进行,金融危机就有可能爆发。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2-2020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杠杆率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杠杆率渠道来促进银行风险承担,“信贷资产证券化-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信贷资产池的选择角度分析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的经验,并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对象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代价和收益,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提供参考。该文进而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池基础资产的选择应遵循资产质量高、单笔额度大、集中度高、信用贷款占一定比例的原则。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建议在信贷需求旺盛时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长期贷款;在信贷需求不足时,银行流动性充足,融资后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再投资机会,就不适合大规模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资产证券化问题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国内普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操作所面临的制度障碍等问题出发,对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8.
郭玲 《经济论坛》2007,(1):130-132
随着资产证券化这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靡全球,我国在实践中也尝试着操作,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两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4月20日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规范实践操作。本文首先介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之后重点对《办法》进行评析,进而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创新工具之一,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优势。对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来说,推行这一融资工具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总结了国外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并定量地研究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区间,最后提出了在我国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场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波及至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封全球尤其是西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短期内升级为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目前正处于资产价格上涨、信贷投放过度的经济环境之中,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本文通过描述此次危机的发展脉络,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基础上,从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对中国的警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的出台使中国资产证券化重启。由于我国银行融资需求上升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我国金融创新,化解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介绍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历程,并结合国内资产证券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鑫 《时代经贸》2007,5(3X):112-113
2005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记重拳。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产证券化要向美国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经济》2006,(4):58-59
一个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为中国的银行系统提供高效率融资渠道,增加信贷资产流动性,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性,但目前中国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与法律体系方面非常欠缺,而在这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完善成熟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将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体系,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计重拳。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以流动性差的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为经济发展更快地融通资金.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对于银行的盈利和资本运作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理论基础、表现形式、风险管理的一般策略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四个方面来论述,在理论基础之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实践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量的信贷资产,分离和重组其中的风险和收益,转换为在资本市场上可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对信贷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获益。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国,大约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就有了MBS的雏形。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了MBS,亚洲包括日本、中国台湾、泰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通常就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能产生可预计且稳定的现金流收益,再通过一定的中介机构的信用加强,把这些资产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过程。按国际标准分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MBS)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即除MBS之外其他信贷类资产的证券化产品。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30年来,资产证券化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金融机构和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升温。2005年3月21日,央行宣布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按揭证券化工作。4月20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这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迈出重要一步。对于资产证券化特征、推行的意义、存在的风险和法律障碍、完善建议及其未来发展,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笔者就此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20.
推荐书目     
正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著2013年10月/49.00元资产证券化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在43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成为继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之后又一大融资体系。我国自2004年国务院宣布"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以来业已形成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三种模式。201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