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杨光 《特区经济》2010,(12):191-193
河南中原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未来必将成为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区。而郑汴一体化正是河南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本文从人口与地理环境、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科教实力等方面对郑汴一体化在中原城市群的地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加快郑汴一体化建设,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在中国的经济地图上,河南却陷入了边缘化境地,呈现出“塌陷”的困境。中原兴,中部起,“中部崛起”不管是首先还是最终都必须“中原崛起”,那么“中原崛起”面临着怎样的契机,存在着有哪些掣肘呢?  相似文献   

4.
张玉茹 《魅力中国》2013,(8):288-288
备受关注的“中原经济区”于2011年1月26日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的中心地位,处于全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地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一个重要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货币化和资产金融化的程度加深,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领域的核心和经济增长的先导性力量,并演变为资源高效配置的决定因素。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金融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5.
程红根 《宁波经济》2010,(12):20-21
今年以来,“中原经济区”成为关注度不断升高的热门话题。经过多方研讨、论证,目前这一战略构想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站在“十二五”新的起跑线上,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亿万人民,正期待借助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进程中加快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6.
郑州和洛阳是中原城市圈中的两个核心城市,在发展中部地区的大格局下,中原城市群如何在中部地区找准定位,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城市群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以核心城市为首的区域竞争力,中心城市采用何种模式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群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而郑一洛双核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人民大学190多名豫籍博士生自发组织成立的中原崛起与人才战略博士生研究会于2005年11月27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宣告成立,并成功召开了首届“中原崛起与人才战略”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豫籍博士生自发组织召开,并邀请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开创了理论研讨会的新形式。不久前,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徐光春为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五十五周年发来贺信。认真学习了徐书记关于“河南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在实现中部崛起中担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和雄厚的智力支持。期盼母校充分…  相似文献   

8.
周璇 《魅力中国》2013,(13):55-55
中原经济区的提出是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有利于改善全国经济布局并在中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探索出一条不牺牲生态环境的“三化’’协调之路。中原经济区已初具经济带、城市群规模,在区住、交通、人力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有产业结构落后、中G城市带动有限、缺乏创新活力与协同发展等不足。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能力,积极打造核心城市郑州;科学引导产业转移,着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9.
刘玉博 《魅力中国》2010,(6):70-70,69
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西中部六省,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因此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在中部各省在完善自己制度弥补自身不足,发展优势的同时,各省之间要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在中国的经济地图上,河南却陷入了边缘化境地,呈现出"塌陷"的困境。中原兴,中部起,"中部崛起"不管是首先还是最终都必须"中原崛起",那么"中原崛起"面临着怎样的契机,存在着有哪些掣肘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河南省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五年,通过发展,河南省将努力成为支撑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2.
薛艳丽 《改革与战略》2011,27(8):100-102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缩小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及大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指导性、预测性的中长期地方政府区域投资发展规划,希冀为解决“中国难题”提供思路和样本。  相似文献   

13.
"中原定,天下安",中国高层决策者决意高调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区域发展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要素聚集能力、资源配置效率、产品竞争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四大维度对我国31省、市或自治区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精细分析和对比考量。采用标准化、功效系数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拉开档次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逐级加权合成得到区域发展能力总指数。最后,以中部地区为例,从发展能力的视角衡量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凸显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出制约我国中部地区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根源,并提出中部地区的崛起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学鑫 《特区经济》2010,(1):188-190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其公共基础设施目前有了较大改观,良好的内部分工协作氛围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着产业同构较强,城市体系不合理,中心城市发展不充分,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与河南其他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拉大,支撑郑汴一体化的产业非常薄弱,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指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转换发展思路,构架大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发展格局,统筹发展"郑汴新区",深化"郑汴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一词源于洛阳。3000多年前,她便是富甲天下的"国中"——"中国"。如今,千年国花——百花之王牡丹正映衬着13朝古都崭新的容颜。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坐落在中原大地这块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中唐以后,两税作为国家最基本的税种,其"上供"对中央财政的意义十分重大。一般认为,中原属于不"上供",或极少"上供"的地区。然而,笔者通过对唐代有关文献的勾稽、排比以及对相关问题的量化考察,发现传统的说法不能成立。如果从中原藩镇"上供"持续的时间而言,这里既有长期性"上供"的藩镇,也有阶段性"上供"的藩镇。其中有不少中原藩镇不仅是两税"上供"的重要承担者,而且"上供"的数额还十分巨大,它们仅次于江淮地区,故它们在国家两税"上供"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是中原崛起的重要一极。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关系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了十大支撑体系,其中“构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居于首位,充分说明了产业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明显增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29万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293.37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拓扑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形成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综合节点增长、空间分布特征、网络通达性等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建设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文章认为20世纪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铁路网络通达性向着更为成熟的网络发展,利用距离矩阵模拟评价,整个20世纪后半期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在路网扩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9.
技术引进与中原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大省,河南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同时,又面临中部其他省份以及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省份赶超的压力,“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是河南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郑州对中原都市圈辐射能力检验及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原都市圈作为一个发展期都市圈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郑州作为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还存在不足,为此应加快体制改革;积极启动硬环境建设;推动多种形式的企业重组;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