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其他经济变量,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及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从两个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计算得出城市圈及其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定量评价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在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中总体上处于落后地位;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比较,武汉城市圈在对外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圈域居民素质指标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将是武汉城市圈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功能和经济功能。目前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武汉作为城市圈中心城市所担负的带动、辐射作用尚未发挥。发展武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武汉城市功能可以从制度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城市品牌塑造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策略,而创造城市品牌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位。本文在分析城市品牌的定位误区后,对武汉城市圈在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中如何准确定位,从定位的原则、定位的形成因子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以期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SWOT分析法充分了解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确定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构思,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实现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戴德铸 《当代经济》2007,(11S):96-98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极,其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高低将对圈内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分析武汉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对推动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位璐 《时代经贸》2012,(14):179-180
在我国扩大内需增长空间的总指导思想下,在武汉城市圈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总部试点,也符合了武汉城市圈经济金融改革和设立武汉总部经济发展的总思路,对拉动武汉城市圈经济金融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从出资人及主要资金来源渠道、经营范围、主要客户群体、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投资环境和消费金融公司定位等几个方面,结合武汉城市瞬的具体实际,对在武汉城市圈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人口规模分布为数据,以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曲线为研究视角,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并比较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分布规律,客观全面评价武汉城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水平。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在空间自组织演进过程中,总体阶段上落后于比较对象,空间自组织演化尚处于以集聚作用为主要驱动力的演化阶段,主要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腹地发育略显滞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中心性最明显,武汉城市圈次之,珠三角城市群集聚扩散作用相对较为均衡,区域空间发展更为匀质化。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该在大力提升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分散的空间组织作用力,实现区域空间形态向更为合理的方式演进。  相似文献   

9.
根据武汉城市圈各城市1999—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分析后显示: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态足迹差异较大,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虽然1999—2008年各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维城市要素流的武汉城市圈城市联系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结合统计年鉴数据和地理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维城市要素流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间联系与各城市功能,并采用赋值法对4种城市要素流进行评分,进而对武汉城市圈的功能布局与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武汉是城市圈的发展中心,"一城独大"态势依旧显著,城市圈整体极化和辐射能力较弱,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较多。(2)城市圈内城际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3)根据赋值后的综合结果,从"点线面"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布局给出建议。点:"一三二三"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为武汉,次中心城市为黄石、鄂州和孝感,核心区为咸宁和黄冈,影响区为仙桃、潜江和天门;线:以孝感—武汉—鄂州—黄石、武汉—咸宁、武汉—黄冈为3个发展轴的"小"字型的空间布局形式;面:将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划分为3个发展区,即武汉—鄂州—黄冈—黄石、武汉—咸宁、武汉—孝感—仙桃—潜江—天门。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方案之中的创新“九大体制机制”涉及武汉城市圈未来“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关于“九大体制机制”的论述固然之全面,要进行武汉城市圈建设当务之急是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而这需要整体规划、通力协作的联动机制。为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联动机制,产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资源依托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具有绿色环保产业的特征,天然契合了“两型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全面剖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为例,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9个武汉城市圈城市和5个非城市圈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圈内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不均衡。本研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各地应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合湖北省主题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戴德铸 《当代经济》2007,(21):96-98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极,其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高低将对圈内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分析武汉产业(制造业)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对推动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从武汉城市圈“1+8”的结构看,在9个城市中武汉市“鹤立鸡群”,首位度出奇地高,这可以与我国较成熟的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的比较中更明显地看出(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湖北在探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圈建设中提出了建设"武汉8+1城市圈的构想",力图在近些年内在武汉及周近八个城市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合作体系.2007年武汉城市圈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进一步发展则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总部经济模式能够突破原有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的局限,促进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向功能合作、配套拓展方向升级,为深化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论证了总部经济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关系,并就如何以总部经济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本架构与模式,从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道路、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整个湖北省都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一个契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对武汉城市圈“1+8”共九个城市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武汉城市圈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认识武汉城市圈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