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即日起本人特委任潘国良先生为本公司副总经理,进驻真功夫总部办公。”8月12日,潘宇海的哥哥潘国良手持潘宇海的这份委托书在真功夫总部大门外,称其弟弟持有真功夫47%的股份,拥有决策权,入主管理层理所应当。  相似文献   

2.
一、介绍一下"真功夫"快餐"真功夫"第一个蒸品快餐店由蔡达标先生于1994年创立于广东省东莞市。"真功夫"快餐从东莞起步,先后进军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沈阳、武汉等大城市,至今已有17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直营店数量多、经营规模大的一家中式快餐连锁企业。2010年4月"真功夫"快餐全国直营店已达348家,2008年底"真功夫"快餐年米饭销量首次突破5000万份,2010年营业额超过15亿元,员工1万余名,在我国烹饪协会首次发布的中国快餐50强企业榜单中名列前五强,是我国中式快餐中较为公认的第一品牌。1、烹饪技法——蒸。企业口号:营养还是蒸的好。"真功夫"快餐把中华饮食传统的30多种烹饪方法凝聚在蒸法上,以岭南饮食的原盅蒸品为特色,发扬中华饮食"营养"优势,塑造"营养"为品牌的  相似文献   

3.
刘东晓 《上海改革》2004,(10):47-50
在股权平等原则下,控股股东利用股权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侵害广大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本文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滥用的主要表现,并就制约控股股东表决权,提高流通股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由于我国国有控股股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亟待规范。本文在对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产生的根源及控股股东行为模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几乎都是通过合法而不合理的途径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来获得自身利益的。氢,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是对抗的,非流通股股东通常都从流通股股东的高溢价认购来获取收益。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发生关联方并购重组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较高的持股比例和负债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负相关,二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自由现金流量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正相关,说明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存在的普遍性。研究还表明,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越长,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和ST/PT公司更容易遭到其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7.
邓蕊  管彦芳 《特区经济》2011,(2):145-146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着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这不仅违反股权平等原则,而且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的正常秩序。为了矫正控制权滥用而导致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失衡,应当要求控股股东行使控制权时承担诚信义务,并通过具体制度架构确保其诚信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进行了综述。文章分别从控股股东的所有权结构特征与小股东受侵害、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控股股东控制股利政策和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 ,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是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而且在我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所有权视角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追求,产生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视角分析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基于自利目的的侵占行为提供了可能和行为能力,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后果承担提供了免责机制,使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1-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控制与制衡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对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倒U型影响,其他大股东非但不能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反而会在控股股东拥有较高的控制权时同其勾结,对信息披露质量具有负面影响,而独立董事对信息披露质量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4 年股权质押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缓解了股东融资约束,却也增强了股东市值管理的动机。那么,市值管理是否会加大控股股东信息选择性披露行为,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本文基于2008-2015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具体表现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增强了公司信息选择性披露动机,降低了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控股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时,其信息披露管理的机会主义更明显,信息披露质量更差;同时,良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环境能够有效抑制控股股东信息选择性披露动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这些结论在经过DID 方法和PSM 方法测试后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屡见不鲜,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相当集中且在多数上市公司以股权融资为优先选择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显得更加的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吴敏晓  蓝发钦 《特区经济》2011,(10):106-108
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对控股股东减持公告后的股价变动进行实证后发现,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具有信号效应,减持会对股价产生下跌的压力;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控股股东减持的信号效应对股价的影响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4.
同业竞争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包括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所从事的业务同该上市公司业务构成或可能构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对于上市公司,为了防止控股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在其占有权益的与上市公司业务存在或可能存在竞争的其它公司的业务活动中操纵上市公司,并作出有损于上市公司利益的决定,从而非法牟利,侵害其它股东利益,各国法律都明确规定禁止同业竞争。因此,在国企股份制改组的企业重组工作中,如何规避同业竞争的法律障碍是十分重要的。实践中,大体可从如下四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5.
赵天姣 《中国经贸》2013,(16):240-240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主要是购买方向被购买方股东支付合并对价,从而获取到被购买方股东的净资产控制权。本文首先概述非同一空下的企业合并,然后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的财税处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企业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创新行为自身的不确定性、长期性等特点导致企业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问题,这严重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相比于其他的融资方式,更为方便、简洁的股权质押融资逐渐成为控股股东用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的一种手段。虽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属于股东个人的行为,但是由于股权质押本身并不存在控制权转移的特点,故而从控股股东的角度研究其行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现有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文献大多聚焦于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为规避控制权转移而对公司施加的直接影响,忽略了高管这一公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实际上,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更可能通过加强对高管的监督进而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基于此,文章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视角,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管行为的影响,并区分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以及股权质押类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情境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会加强对高管的监督,降低了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的降低作用主要出现在非国有企业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样本以及场内标准化质押的样本中。本文的研究对现有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相关文献形成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纪玉俊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99-103
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基于企业所有权的视角,文章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两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以金字塔控股结构为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张海青 《魅力中国》2010,(6):132-132,130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封闭性、人合性、股份转让的限制性、股权和经营权的重合性等方面的特点,其矛盾主要发生在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因此,新《公司法》加大了对中小股东权利的保护力度,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应强化公司章程对小股东的保护,加大对股东会议的监督,加大对大股东表决权的限制。从而充分地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调动起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得以稳定、健康和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段军山 《科学决策》2009,(10):63-6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及由此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1)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会使公司市场价值折价。(2)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制衡,能够有效的减少公司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3)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不同,国家股东的非人格化使得公司的代理成本高于非国有股东。本文得出结论: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减低了企业的价值,国有股东的代理问题尤为严重,股权制衡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