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秩序与环境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一体推进改革与互动,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加快培植国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吴琰琰 《魅力中国》2010,(34):88-89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培养法律信仰对于社会进步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考察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普遍缺失的现状.得出原因为历史传统、现实环境、自身因素三个层面的制约。基于此,提出四种途径,即大学生自身努力、高校营造氛围、革除传统中阻碍因素、优化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3.
部文倩 《魅力中国》2014,(4):336-337
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对硬件设备的完善和改进方面,直至今日,这一举措却严重阻碍了法治化进程的的进一步深化,将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引入中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宋莉 《新西部(上)》2007,(9X):107-108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是人们对法律的忠诚、尊重、信赖并以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法律信仰的历史、涵义及如何信仰,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角度对法律信仰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莫扎特的旅行、文学及哲学修养等方面分析了莫扎特的音乐与人生.指出莫扎特的音乐,有旅途中沉淀的美丽,足以打动我们;有成为文字、成为语言的能力,诉说着种种深情;有哲学思想强大的力量,支撑起我们的懦弱与物质;还有信仰的力量,审判我们的缺失.这便是他的音乐人生!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是人们对法律的忠诚、尊重、信赖并以之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法律信仰的历史、涵义及如何信仰,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角度对法律信仰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法律信仰及其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莹 《发展》2009,(4):132-13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所在,而我国法治建设的问题往往是由法律信仰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如何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便成为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的法律信仰绝不是对法律制度的盲目相信,而是主体的价值追求与法律的价值理念相契合后油然而生的强烈认同感。要想产生这种契合,一方面法律本身要使自身的价值理念符合公众的主流价值需求,这主要表现在自由、公平、效率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人民大众的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  相似文献   

9.
高校政治理论课课改后,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独立的政治课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法律教学却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数少,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案例使用率不高,实践教学处于困境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本课法律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的重心,提高案例使用率,也可以尝试教师角色丰富化、改革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一种力量,是对某种人或信念的极度信任和尊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和认同。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即是社会后备力量,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用什么样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既决定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又决定了社会风貌,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世界观理论联系阐述其信仰的科学性,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引领无产阶级革命,树立无产阶级的理论自信。在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同时,探寻如何构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必须深刻认识并有效清除深层次障碍,把法律教给人民,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意识;消除人治现象,铲除特权思想;结合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强化法律信仰教育:《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在教学观念上应以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手段上应以“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整体国民的法律素质。当前,成都高校中一些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为应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加强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营造优质的社会法治环境;改进和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模式,拓宽法律信仰教育的途径;丰富校内校外的法律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面对农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如何重塑广大农民的法律信仰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分析法律信仰的涵义、我国农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才能找到培育农村法律信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来说更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同时,法律信仰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和价值。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途径应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及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文化多元与信仰迷失则作为更为深刻的时代问题而日益凸显,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努力引导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就成为当今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则有赖于对信仰内驱力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信仰的本质特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及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文化多元与信仰迷失则作为更为深刻的时代问题而日益凸显,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努力引导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就成为当今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则有赖于对信仰内驱力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信仰的本质特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信仰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高校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的原则,着重构建信仰教育机制、营造校园良好信仰氛围、构建高效信仰教育体系和不断丰富信仰教育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熏陶规范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信仰,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坚定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志向,进一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9.
曹乐 《新西部(上)》2009,(11):190-191
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以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建立和影响,充分肯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帮助大学生培养责任意识、造就良好品质、科学引导成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星  陶云风 《魅力中国》2011,(17):146-147
近几年,大学生违法现象的加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审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新法律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法律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律活动、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加强高校家庭社会合作教育等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