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许多高校中,语文教学并没能够真正发挥出人文教育核心的价值,本文从语文教学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现状出发,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促进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信息辅助平台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与意义、应用原则、导向,作用与功能,认为应突破当前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限制,通过非面对面的信息辅助平台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拓展和延伸。1、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2、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3、推动了学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取代“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成为当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面临双重任务:强化普通基础教育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伦理价值和人文价值;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经济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举措。大学语文既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最基本、最直接的重要课程。高职的语文教学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抓住职业语文教学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实效,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学文化基础薄弱、综合艺术实践不足等现实问题。必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开设社科人文类课程,增加综合艺术教育,丰富写生等实践性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等途径,改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吕际云 《魅力中国》2009,(29):58-59
人文素养的培育对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育要依靠养成教育,加强环境建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出发,增强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人文课程的文化传递功能,创新教育方法,完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晓文 《开放潮》2006,(9):60-61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是指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在于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校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修做了一些规定,如我校规定:学生至少要选修全校性公共选修课10学分,其中:工科类学生至少需选修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课程4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3学分;文科、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需选修理工类课程4学分,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课程3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改选经济管理类课程)。公共选修课通常由学校教务处整合全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向全校学生开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选修课管理规定进行选修。尽管各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选课流程;但新升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还未完全实现教育理想中应发挥的作用,在其选课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锐 《黑河学刊》2007,(5):123-124
古代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传统的一门学科,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跟随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深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它在新世纪的高等教育中发挥出学科的优势。要从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手段以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做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改进新升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是指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在于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校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修做了一些规定,如我校规定:学生至少要选修全校性公共选修课10学分,其中:工科类学生至少需选修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课程4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3学分;文科、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需选修理工类课程4学分,人文社科、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后现代课程观,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生成性以及"基于对话"的教学形式两方面,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更深刻、更有意义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发挥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海洋兴国"国家战略背景下涉海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的定位、原则和模块化设置构想,应设置高级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人文素质类,学科英语类四大模块,并结合调查数据对涉海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四大模块设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综合素质类课程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提高综合素质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保证。文章以《奇妙的液晶世界》为例,说明既要从宏观上加强综合素质类课程的科学规划和引导,微观上又要放开,使学生根据自己需求、兴趣爱好、自我学习和展示,才能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类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人文通识课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被忽视,虽当前人文通识课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开设,但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待完善,忽略掉人文学科的重要意义,其损失不仅在人文领域,对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也至关重要,提升与强化人文通识课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之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伟 《理论观察》2006,(4):162-16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忘记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个性等精神世界,缺乏对受教育者灵魂震撼的现状,适应时代要求,培养人格完善、个性健全的新一代。为此,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动机、发扬教学民主作风、利用隐性课程因素、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等实践策略构建和谐校园,以实现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5.
刘莉  姜红明 《魅力中国》2013,(20):174-174,208
摘要:人文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人才综合能力和战略思维的基础。全面提高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培养跨世纪优秀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转型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当前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立足于建设先进军事文化,努力推进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西方理工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都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其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目的模式方面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服务社会;二是在内容模式上强调人文社科教育与理工学科的交融;三是在运作模式上通过课程设置、设立人文教育专门机构、引进名师授课和学生管理事务部门的联合培养,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办学层次。有鉴于目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人文底蕴薄弱的实际,西方工科院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经验无疑为我国同类院校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体系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构建。访谈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管理类课程的质量要素可以归类为: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学成果。基于学生感知的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应当注重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切实将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控制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教"监管与对"学"的监督并重;重视对过程质量的监督、重视监督与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郭静 《魅力中国》2014,(3):178-179
当今社会由于收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尴尬处境,大学生人文素质正日益缺失。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舍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诚信为本、言行一致等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彭顺绪 《科技和产业》2023,23(5):141-146
地方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面临着 “应用性”缺乏实践性平台支撑或支撑不足的困境,导致学生对专业实习满意度不高,择业意愿存在一定偏差,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建设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实践教学平台的功能,以专业实习为基础开发应用性课程,贯通理论性课程,让实践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融合,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提升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院校应改变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现状,利用美育等途径让学生认识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增开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倡导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加强和文科类院校的联系,借鉴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