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以陕西彬县大佛寺为例,探讨了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中社区参与的作用与对策,认为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其参与力度和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遗产地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以陕西彬县大佛寺为例,探讨了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中社区参与的作用与对策,认为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其参与力度和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遗产地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形式,其文化内涵、价值及保护和更新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河南省拥有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通过对其保护与更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河南还存在很多的诸如对工业遗产缺乏科学认识、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相对落后、工业遗产再利用程度较低等问题.更多的相关对策和模式还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频频遭到破坏,鄱阳湖地区也概莫能外,这完全偏离了其打造国家级生态经济区的目标.代表公众意愿的民间组织由于自身的非营利性,可以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国外先进经验表明,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增强保护意识,是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若以此为鉴,可扩大公众参与领域,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实效.  相似文献   

5.
刘丽华  何军 《北方经济》2007,(10):48-49
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快速流失的状态,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一个民族、社会、国家的根和源。本文从传承人的活态保护、立法先行、政府主导、旅游利用、教育参与五个角度出发,构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社区参与——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之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玉权  马鹤丹 《乡镇经济》2009,25(12):109-112
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社区居民是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其地位和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做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文章以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因素,并从规划、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及宣传等方面,阐述促进社区参与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周慧  林宇 《开发研究》2020,(2):95-100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传承和保护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其品牌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宣传与推广文化遗产,是展示和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本文以个案分析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开发、利用及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完善整体规划与设计、提高宣传与推广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品牌建设战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打开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但由于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参与的不规范性和欺骗性等问题,在它为民主化进程提供动力与机遇的同时,又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向作用。作为技术手段的网络是中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否推动民主的进程,不取决于网络自身,而取决于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怎样使用了它。  相似文献   

10.
合作社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社会正面临着"解构-重组"过程. 在传统乡村治理存在较大问题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发形成的新型组织应运而生.研究表明,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盘活农村要素,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强参与动力,重建村庄治理权威;克服个体局限,推动村庄公共事业等方面. 然而,合作社参与村庄治理中仍面临主体能力不足、传统势力阻扰、非正式身份局限以及制度保障的不完善等困境. 为此,可以从明确合作社功能与定位、增强合作社主体能力、构建合作社与农户间信任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社治理能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遗产基本状况,提出建立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遗产公众参与制度、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证咨询制度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等,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12.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新茹  顾江 《特区经济》2009,(4):213-214
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集体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在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开发,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动力源泉。本文从文化产业经济学视角,结合我国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产业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依赖与战略选择,构建了不同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张家界市地处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从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工作;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投入与保护力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建设;打造非物文化质遗产活动经典品牌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郭海霞 《特区经济》2010,(6):239-24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濒危状态,这种状况虽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却面临很多困境,主要体现为传承人的认定缺乏法律标准、传承渠道不畅和传承方式扭曲、政府干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无法理顺以及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因此,必须通过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定标准、以法律手段确定传承人的权利义务、确立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的适度平衡的法律保护机制以及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王宏 《改革与开放》2016,(19):29-30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她之一的河南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等特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保护与利用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我国受到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影响愈发明显,我国在非遗保护和利用方面受到的冲击亦愈发显著,原有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当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河南省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以期促进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谈吐鲁番坎儿井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坎儿井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绿洲一种主要的水利工程,历史悠久。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维修保护,采用传统技艺和现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当地民众的积极性,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已失去供水功能的坎儿井恢复活力,造福民众。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地区和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日本和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是日本采取的登录制度、法律保护、扶持专人以及韩国采取的有效监督体系、传承人培养体系、与旅游合作开发体系都是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建筑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积极开展宣传培训,狠抓贯彻落实,依法推进城乡建筑保护工作. 精心组织,广泛宣传.省住建厅与省人大法工委联合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先后在《中国建设报》《华商报》《陕西日报》分专题做了系列报道.为便于执法部门和公众学习,省厅联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条例》单行本.各级住建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向社会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条例》.普及和执行《条例》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需要民众的主动和广泛参与,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宣传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当代快速的全球化、现代化使得城市的同质化空间和同质化文化问题非常突出。为了彰显城市的特色和形象,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是老城区,而老城区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保护和活化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简介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续氛围、营造空间、活化利用、保护结构和强化意识等建议,指出城市更新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遗产本身,还包括遗产所依托的建筑空间、街区环境、社区结构。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从而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适应当代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