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邓幸俊 《老区建设》2009,(18):35-36
社会的改革变迁内生着乡村治理的内在演变逻辑。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主体也呈现出新的博弈雏形。文章试图从利益博弈视域下管窥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多元治理为博弈旨趣,以期提出博弈有效路径,实现多元利益整合,形成最佳合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法治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普遍实践。在众多地方多元共治的实践中,存在多种实现路径,"推位让治"是其中的一种。它以"推典型让项目"、"推模式让空间"、"推规范让职权"的方式,政府让渡空间和职权,培育和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推进,宁波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目前网格化管理仍无法完全满足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变政府部门主导的线性治理模式为多元合作共治的网状治理模式,发动社区居民骨干、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以多元共治奏响城乡社区治理"大合唱"。  相似文献   

4.
网格化管理以"下沉式管理""无缝隙覆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特色,整合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既包含"自上而下"的促动,又包括"自下而上"的互动,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威海市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作用,快速实现新增病例及现有病例双清零。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14,(23):64-64
<正>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精准用力,持续发力。德治、法治、自治是拉动社会治理成效稳步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立足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群团组织等主体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提升了社会和谐度和居民幸福感指数。  相似文献   

6.
张娟 《改革与开放》2014,(14):43-44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首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提到"社会治理"。从早期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到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我国社会管理制度不同时期内涵明显不同。适应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需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应深刻把握现实国情,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着重推进以下几项制度建设,即构建社会参与共治机制;实现各社会治理主体权责、诉求制度化;实现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推进网络化治理是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切入点,辽宁的社会样态及现实条件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社会网络化治理的目标模式是通过建立"治理中心平台",使多元主体在平台上信息共用、资源共享、相互协作,能够综合运用公权手段、市场化手段、社会化手段共同处理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类社会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创新性、能动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张恬 《特区经济》2022,(7):35-39
“物业城市”理念起源于城市物业小区的管理实践,提倡以成熟的物业小区管理经验推广和放大到整体城市区域,实现城市治理。本文从中央顶层设计出发,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创新理念,通过深入分析地方城市横琴新区在“物业城市”多元治理主体场景的创新实践,描绘试图用创新打破“城市治理孤岛”的行动路径,通过构建“物业+”城市大脑神经元系统,以实现精准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融合共治的良序场景,为城市治理理论创新及模式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中农村留守妇女工作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男性青壮年外出务工促使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男工女耕的农业女性化模式。农村留守妇女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同时肩负繁重农活,生存现状举步维艰。文章以利川市及团堡镇为研究对象,探视乡村治理过程中凸显的"空心村"、妇女维权取证难等现实困境,基于法制建设、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视角,希图提高留守妇女生活的质量,实现其社会角色转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曾将改革称为一场革命,国家治理现代化所提出简政放权改革新要求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从一元治理结构转向多元治理结构,从集权转向分权、从礼治转向法治、从管制转向服务、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从而实现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型,以此作为推进简政放权的切入点。可以说,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战略部署,简政放权以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方式变革为逻辑基础,通过着眼于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边界,构建"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还"利"于民、还"效"于市场、还"权"于社会,以此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社会创造力,最终达到国家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视野,促进公共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公共服务基本理论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主体多元协同供给、一体化机制与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动态提升的供需均衡机制"为治理目标,以期从本土化特色理论构建、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公共服务价值内涵贯穿及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治理的基本范畴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变革。这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建构新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从关注物向关心人的管理目标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治理结构转变,从反应...  相似文献   

13.
欧叶荣 《改革与开放》2023,(23):31-38+60
高质量发展是准确把握新环境和新阶段的科学定位与前进方向,对社会治理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文章从主体间性、动能结构和互动格局三个维度出发,描绘高质量社会治理的现实图景。高质量社会治理呈现“社会治理共同体为主体关系,善治为目标诉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归宿”的多元共生的主体间性,以党建引领构筑的技术赋能、资源赋能、角色赋能为创新驱动,形成参与有序、协作有力、合作有效的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4.
面对转型社会乡村治理的新挑战,湖北省宜都市启动农村网格化建设试点,形成了"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网格化,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的"三化四务"经验,实现了乡村治理模式从"乡政村治"到"乡村共治"的转变,乡村治理力量从"能人治村"到"多元共治"的转变,乡村治理理念从"管控"到"服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模式将实现从“管理”走向“治理”的革命性变革。“治理”在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是多元治理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以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要完成这个革命性的变革,必须重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朱飞龙  陆健 《宁波通讯》2014,(23):62-64
<正>从居民有事"不好办"到民情解决"一条龙",从社会组织自娱自乐到承担公共职能"华丽转身",从志愿者"单兵战斗"到诸多团队"联合登陆"……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坚持以扁平化治理为目标,纵向减少行政干预,横向激发社会活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成效日益明显。今年上半年,海曙区荣获全国  相似文献   

17.
陈红霞 《改革》2012,(4):64-68
都市圈"中心–外围"格局的特殊性决定都市圈治理区别于传统的区域治理。都市圈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四个层面,建构合理的经济和空间秩序,以实现都市圈协调发展是都市圈治理的中心。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机制、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梯度产业格局的培育机制、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机制构成都市圈治理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经过起步和初创、探索和过渡、改革和转型、调整和完善四个阶段,深圳初步形成了居委会和工作站相分设、社区行政事务与自治事务相分离、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的"一核多元"混合型社区治理模式。深圳的经验表明,实现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要超越去行政化和再行政化争辩,采取"适度去行政化"路径,将政社分开与政社融合、政权建设与社区自治、国家主导与多元共治有机结合,构建"一核多元"中国特色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应对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危机的有效途径。积极寻求社区治理网络关系结构中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最佳利益契合点,整合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优势,以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行动实现城市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平等竞争主体,需要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发展的权利和利益。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面对经济高速增长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社会公平上来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社会公平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也是不可取的。社会公平决不是也不应该牺牲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更不能改变20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其治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治理理念,需要树立利益多元的社会治理理念,及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互动、协作理念和法治理念。以政府集权管理为特点的社会调控体系,需要用法治这一新的调控模式进行社会整合与治理,需要通过有效协商参与机制,使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表达和交流纳入合法的可控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