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友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以《论语》为基础,简要阐述儒家友善观的基本内涵,从行为准则、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友善观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儒家友善观的现代价值.当代社会,友善有助于优化人际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实现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2.
钟元邦 《老区建设》2011,(18):4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整体的和谐四个方面来认识。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琼 《理论观察》2007,(3):42-4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渊源,它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现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深刻理解、充分吸收和借鉴儒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强  罗聪 《魅力中国》2010,(6):83-8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合的观念,领悟儒家传统思想,借鉴汲取精华并适应时代精神的发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我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谐思想蕴含着天人和谐、人和、政和、融合等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契合。孔子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中仍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共赢发展,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以《论语》为基础,简要阐述了儒家诚信观的基本内涵,从个人修养与交友、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诚信观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儒家诚信观的现代价值: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调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廉洁政治的建立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谐理念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本文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四个层面,指出这思想为当前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剑忠 《杭州研究》2007,(2):170-17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助于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先导;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思想保障;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更好的文化生态;有助于增进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编织牢固的精神纽带。为顺利且有效地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坚持注重实践、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和制度保障三条基本原则;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思想舆论引导和法治意识培育应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慎独"是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慎独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慎独思想对个性的重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第二,慎独思想有助于现代人们重新对道德进行合理评价和认识;第三、慎独思想对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业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社会和谐、人的和谐与生态和谐。旅游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它促进了社会内部经济、思想和政治和谐发展、推动了人自身发展和人际和谐,同时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从现实维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多维度的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人对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全面的诠释。恭城模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具体实践,其中隐含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关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文章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结合恭城模式的具体实践,给予人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四种形式。紧迫性、前瞻性和远景性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三种形态。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应从解决那些已经和正在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解决和消除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和谐的隐患以及构建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三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包含五个基本观念:天人合一、身心和谐、成己成人、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科学利用儒学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森林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系着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兴安,是林区人的现实追求,是保护生态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兴安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准确把握资源的有限性的低成本性等特点,树立循环综合利用的观念,切实做到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近代“大同”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切合时代进步的一项创举。“大同”思想在公平平等、经济制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背景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