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斐 《改革与开放》2013,(16):53-54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指出了目前我国目前国家与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构建以"强国家-强社会"为目标的和谐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庄晓东 《开发研究》2007,(3):136-139
改革以来,中国社团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国家"中心控制模式"的突破,既影响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也深刻影响了转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大体上讲,学术界对转型中社会这一特殊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公民社会"、"法团主义"和"合法性"等三种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存在三种视角:多元主义、国家主义和法团主义,本文对国家理论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回顾了国家理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视角:"国家—经济领域—市民社会"三分法。并在这些基础理论的综述下提出总结与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强调总体公共政策(GPP)在认识与应对各种社会问题中所起到的关键指导作用。在当前福利国家发生眼花缭乱变化的背景下,重审经济国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历史变迁,以利于进一步比较社会政策研究。文章特别强调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展示国家在不同的发展(和挫折)时期,如何以及为何对社会问题与事件的理解和处理会大不相同。中国社会经济政策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之窗,无论是经济国家早期不幸高度政治化还是后来拨乱反正专心搞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过。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将有助于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因而首次提出"后经济国家时代"的概念。这里既有一个与国际接轨东西方聚合的过程,又有与福利国家相区别的中国特色的坚持和发扬。这一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客观评估的必要框架,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特定文化及历史背景下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包括重新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不公平这一改革开放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刚荣获2012年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顾东辉教授近期在中国银联系列讲座上围绕"慧眼看中国:社会管理的本土品性"主题,介绍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问题. 社会管理的基本形势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顾教授详细介绍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背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分为七个方面: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在谈到社会关系时,他主要提及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客关系,以及"富士康跳楼事件"中的劳资关系.在谈到社会行为时,顾教授展示了职业乞丐和赵作海冤假错案中的一些行为给当事人及社会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又以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科学理论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人本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劳资关系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劳资不平等加剧的相关性讨论开始引起国内关注。本文以美国“封港”事件为例 ,着重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劳资关系的变化及政府对策的目标选择 ,并针对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指出了“封港”事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在"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济学家在总结前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转型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后华盛顿共识".本文围绕"后华盛顿共识"对经济转型理论及实践作一综合分析,以了解转型研究的动态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公民社会逐步诞生和发展起来。公民社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格局,使得国家面临着来自于社会的诸多压力;而在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实现着国家治理的转型。伴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复杂化,如何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国家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终将回归社会的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依次更替的动态进程:国家源于社会,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形成国家与社会一体化趋势;社会摆脱国家控制,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国家回归社会,人自由全面发展,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后,高校艺术专业招考持续升温,"艺招热"优化了艺术专业人才的选拔,给艺术专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使高校艺术专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艺术人才,繁荣我们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刑事政策是国家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对策与策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刑事司法的指针,是对我国先前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创新."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理论有天然的契合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探求"宽1严相济"政策的源头入手,探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制定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并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准确把握其时代含义,最终贯彻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管理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国一度在强国家——弱社会关系格局下建立起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社会转型,这一模式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暴露。适应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需要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全新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企业社会责任是衡量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国外研究表明企业良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形象,从而提升其内在价值,吸引更多投资者.文章通过研究在汶川大地震中万科经历的"赈灾门"事件及其短窗口股票价格走势,考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对于万科一波三折地履行社会责任的及时反应,为中国企业是否或如何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改善企业社会形象寻找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新财经》2003,(12)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的评选活动由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与《新财经》杂志联合进行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的宗旨在于,关注中国企业并购行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力和其行业贡献  相似文献   

17.
鞠锋 《中国西部》2014,(21):106-111
<正>说起高考,有人恨,有人爱,但不管爱恨,话题总是不断,事件总是层出不穷。这些事件,有学校层面的,有家庭层面的,更有社会层面的,虽然原因各异,事件不同,但不变的却是蕴含其中的大家都要表达的对于考生的"爱"。然而这种"爱"很不幸,有些单向,考生不愿意接受。为什么面对高考,考生难以说"爱你"?我们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讨论,现摘录一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8.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往往也是直接和间接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责任单位.企业总体水平决定国家经济水平,企业的总体效率决定国家竞争力,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出发,结合目前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多方位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外宣文本承载较多的中国文化与哲学理念,文化特色鲜明,其翻译研究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中非长期保持良好合作交流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非外宣翻译研究和实践要求更加紧迫.现有外宣翻译研究大多从中国文化走向西方社会视角,而对中国文化走向非洲这一多元文化社会的翻译策略研究较少.对非外宣文本的翻译要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宣传效果、构建与非洲各国文化形成互融共生互促的包容性文化生态为目标,创建从宏观到中观乃至微观的一整套翻译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调整 ,包括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 ,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 ,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 ,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这些调整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 ,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 ,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合作关系。本文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角度就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提出三个假设 ,并对其做出初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