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现阶段究竟应当怎样树立正确利益观的视角,文章主要从认识层面审视和探讨了几个相关问题:一是何谓利益和利益观;二是经典作家的阐述与现时代分配关系新变化;三是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四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与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重要结论,也是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国情的。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善于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在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谋利意识方面下功夫,要注重利益关系的协调,学会利用利益激励机制来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纠纷自人类社会伊始便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人口的80%,因此,农村必然成为我国大部分社会矛盾纠纷聚集的关键部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合理解决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马克思的物质利益观出发,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不能仅仅依靠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这些制度化的外部机制来解决,切实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保障农民根本的物质利益,才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分化的加速,利益多元化已成为客观事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必然会有新的诉求,如果缺乏利益诉求的渠道,势必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化、缺乏协商对话机制引发的社会风险、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下协商对话机制的构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下,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建立起协商对话机制,有效调节社会各方利益冲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利益观认为:人的思想是由利益决定的,思想是不能够脱离利益单独存在的。对此,我党以该利益观为依据,形成了能满足我国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且带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观。这些认识和实践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倡导的利益观念,一直贯穿在我国思政教育之中,并对其教育效率和效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的利益观为切入点通过对该视域下我国思政教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当前我国思政教育需要遵循的利益原则,为促进该项教育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李族放 《改革与开放》2012,(14):121-12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出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推动着当地中国对于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的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往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包含有“以人为本”思想,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在极大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以此为基点,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在实践中合理的认识和利用自然。另外,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根据马克思的生态观,适时地提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在继承发展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致力于倡导和构建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由于历史任务不同,从根本内容、发展思路、实现途径、对待矛盾的态度和价值评价等方面分析,时代赋予了邓小平人民利益观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核心,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行为准则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问博 《魅力中国》2014,(8):269-269
在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利益”这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利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像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总的说来,利益的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深层动因。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矛盾。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利益矛盾及其不断解决.才构成了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利益及其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企业利益观的发展经历了由唯利是图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演变。而我国企业利益观则存在着严重的极化现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义轻利转向现在普遍的重利轻义。对此,必须塑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观,即要达到义和利的统一。企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利益观,不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另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制约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问题和最高价值追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的现状,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根本意义就要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并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利益观的集中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格局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必须不断探索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人民利益观的重要思想,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探讨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对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设想了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从主要借鉴别国经验到自主探索、从固守传统模式到结合时代特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邹瑄 《黑河学刊》2007,(4):10-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一次科学论证了价值的来源问题,回答并解决了长期以来包括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资本论应扩大创造劳动的范畴;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和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合理分配报酬。  相似文献   

18.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实质就是对人们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任何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部门法都是维护着公共利益的某一方面,经济法实质上调整着公共利益中的社会利益和公共经济利益。据此,经济法形成了以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为本位的利益观。社会公共经济利益是个体经济利益、团体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相互调和的产物。社会经济公共利益更加体现了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社会正义的追求和维护。  相似文献   

19.
刘敏 《改革与开放》2011,(12):171-172
理性爱国教育的关键是要搞清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和如何引导教育大学生做到"理性爱国"。很多非理性行为源于对国家利益的误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重视国家利益观的正确引导。理性爱国理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有其必然性,要正视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变化的现实,引导教育大学生站在国家现实及长远利益的高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表达爱国情感,用实际行动实现报国志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与马克思在世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问题更加突出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如生态问题、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等。有些问题马克思在世时还处于萌芽状态,有些问题还没有发生,如中国在当今的地位及如何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马克思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解决重大问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