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被认为是无罪推定原则精神的体现。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司法现状,从惩罚犯罪,保障司法公正,维护人权等方面考虑,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无罪推定原则一直是法律界的争议焦点,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认有罪”,该条规定虽然体现了无罪推定的精神,但我国尚未完全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在立法上,依然有一些规定与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公然对立或有一定程度的冲突,追根溯源还是立法上的滞后和观念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羁押是对尚未受到刑事有罪判决确定之人所采取的拘禁措施,强烈地干预了被羁押人的人身自由,但另一方面,羁押却是保全被告或证据,有效实现法治国下国家刑罚权的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未决羁押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明确规定了适用逮捕措施的具体事由,细化了逮捕的条件.为了保证羁押的正确适用,有必要对羁押的合法性及其限制适用进行探讨,并对修正案中的法定羁押事由作出解释与说明,以防止司法实践中滥用问题,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有关未决羁押制度的贯彻与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镜.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提起公诉证明标准存在缺限,完善提起公诉证明标准需要构建主客观统一的动态层次性标准体系。适用新的标准体系,必须辅以相应的配套举措。  相似文献   

5.
新刑诉法使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从"证据确实充分"具体化为"排除合理怀疑"。考虑到死刑案件的特殊性,对其证明标准应有更高要求,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在量刑程序中适用"排除一切怀疑"的证明标准,同时确认合议庭一致同意才能判处死刑。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或内心确信,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优势证据证明,这是一种主观真实或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我国诉讼证明以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为基础,强调客观真实,要求证据确实充分。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证明标准,具有重大缺陷,应以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取代,刑事诉讼适用排除合理怀疑原则,民事诉讼适用优势证据证明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应实行高低不同的证明标准,以适应两种诉讼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是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检察机关作为未成年人进入有罪与否判决的门槛,在审查起诉中应当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从有利于其教育、挽救和改造的角度出发,尽量收缩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打击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更为宽松的不起诉标准,扩大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犯罪事实清楚",二是"证据确实、充分"。该标准可谓言简意赅,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应该通过降低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限制刑事赔偿责任等做法,在理论上和具体实际中完善我国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9.
关于特殊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者死亡时违法所得及涉案财物的没收,是诉讼程序的特别程序,其证明标准应采用民事还是刑事证明标准一直是其争议所在。由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将检察机关负有举证责任的事项规定在启动程序的申请条件中,如果证明标准过高,则会导致程序难以启动;根据程序和标准二分的理论,没收程序被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也并不意味着当然适用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从法经济学角度,严苛的刑事证明标准也意味着高投入。因此,我国特别没收程序应当学习英美法系的普遍做法,即采用民事证明标准,并且这种标准应当在一定范围内是灵活可调的。  相似文献   

10.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吸收了国外合理因素,融合了传统诉讼法律文化思想。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由于我国的立宪进程起步晚,发展尚不完善,宪法性规范对刑事诉讼法的适用存在着一定的阻碍;由于存在传统思想和宪法性规范阻碍的双重影响,导致我国存在专门机关的力量抗衡,形成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1.
管理思维方式变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及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思维方式就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自20世纪中叶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创造着新的产业群、技术群,极大地改变着这个时代的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此时,整个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具有现代化的色彩.这一时代的管理思维方式是与这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体现出向系统性、开放性的转变,也体现出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自然观是对其时代理想的表述,它是战国时期人的生存面临全面而深刻危机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注解家,诸如庄周后学、郭象、成玄荚,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自然观虽源于庄子,但不止于庄子,而表述了各自时代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及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思维方式就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自20世纪中叶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创造着新的产业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具有现代化的色彩。这一时代的管理思维方式是与这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体现出向系统性,开放性的转变,也体现出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及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职工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结论是支持国资委关于限制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与普通职工差距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企业负责人平均年薪25万元。与普通职工工资差距保持在12倍。绝不是所谓的“心理底线”,而具有一定的市场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司必须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使固定资产更新加快。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仍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严重阻碍了固定资产更新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加快固定资产折旧。  相似文献   

16.
校报是高校的机关报。校报新闻宣传工作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发挥校报的新闻宣传作用,应加强对校报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思路,整合资源,充实内涵,突出特色,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充分发挥校报在促进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宣传导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走势主要有:高等教育事业目标规模呈积极推进、稳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将呈更加多样化,体制改革向加强宏观严管、微观放活方向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并落实,与国外教育交流合作由"单向"为主向"双向合作"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更加协调均衡并向中西部倾斜,更加重视对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支持,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和管理更趋科学化等。  相似文献   

18.
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和当前发展出发,近期西部大应主要采用点轴开发模式,其主要思路是设计西部地区空间布局的点轴系统;以此为基础确定近期开发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重庆制造业竞争力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重庆统计年鉴》的数据,用主成份分析法,构建了一个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对重庆制造业内部28个行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务人员高效率的行政行为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其行为中的外部性问题却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因为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与帕累托最优原则不符。因此通过外部性理论审视与分析农村公务员行政行为中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在制度层面完善对农村公务员行政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措施。弥补正外部性行为的额外成本支出,加大负外部性现象的成本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