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健民 《商场现代化》2007,(12):243-244
本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浅谈了几点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通过调整我国产业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立法为先导把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增强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比较分析"先行者"的做法,获得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结合具体国情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尽快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君 《商场现代化》2007,(25):293-294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经济范式,尤其是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地区。德国、日本、美国是循环经济立法比较成熟的国家,通过比较分析三者,分别从资源闭路循环的思想、完善的立法体系,以及环境影响事先评价的制度三方面对新疆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建立,人们在关注循环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己着手制定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德国、日本等。发展循环经济应用立法手段将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统一协调。本论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立法经验,就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有关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压力、动植物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循环经济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也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本文拟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阐述环境会计披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永田 《商场现代化》2008,(16):325-326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并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已初步形成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这样四种模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相比,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并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等四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毕永田 《商业科技》2008,(16):325-326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并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已初步形成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团区模式、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这样四种模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相比,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并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产业圊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等四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9.
王伟  刘海峰 《商场现代化》2006,(17):221-222
在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策略,构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经济政策、运行体系,来保障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光华 《江苏商论》2007,(1):142-143
德国是欧盟乃至世界各国中循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循环经济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出发,探究德国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各种制度因素,提出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对我国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煤炭行业实行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山西煤炭行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循环不经济”问题却十分突出.从微观领域看,循环经济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当前不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循环起来,但不经济,结果导致企业不愿加大循环经济投资,最先进的技术难以得到推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逐渐减弱.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而政策和政府调控手段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方法.因此,应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政府完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激励制约机制等,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青  申勇锋 《江苏商论》2006,(2):139-140
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战略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有力保障;开发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制体系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与中国发展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海林  余宏 《商业研究》2005,(16):92-95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应追求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之路,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在我国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所能够制定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资源存量不足,开发利用不够,浪费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构建并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体系,从而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必要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风电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一度超过德国,跃居世界首位.本文通过对美国风电产业政策的详细评述,发现我国在制定风电产业政策时,应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注重配额制度及财政金融刺激方案等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此外,还应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扩展本国市场,建立风电设备标准等措施以建立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促进我国风电产业持久、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润芳 《商场现代化》2007,(11X):273-273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在我国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所能够制定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贸导刊》2005,(7):45-46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因此,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使担保机构违规经营现象严重、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信用担保体系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加强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在担保体系中的作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立和完善再担保制度,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