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著名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有句著名的“临终感言”:“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翻译成工商管理的“行业术语”就是:“我的战略并没有错;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失败在执行的细节,失败在你们这些担任执行任务的大臣们的低效执行、零效执行、甚至负效执行。”  相似文献   

2.
黎想 《秘书工作》2013,(1):47-47
◎原文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擎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相似文献   

3.
明朝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由农民起义成功而建立的王朝。从布衣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到励精图治的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一共经历276年,1644年,在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这座帝国大厦轰然倒塌。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指出,在历代改朝换代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像商纣王、隋炀帝等等。然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在《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亡国之君,透过历史我们会有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期刺客豫让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这个社会虽然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心腹手足,但作为老板,如果不愿意员工视你为寇仇,那你就绝对不能视员工如草芥.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科技》2010,(26):50-50
春秋末期刺客豫让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这个社会虽然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心腹手足,但作为老板,如果不愿意员工视你为寇仇,那你就绝对不能视员工如草芥。  相似文献   

6.
明成祖朱棣一次与翰林学士解缙讨论“敢言之臣难得”问题。名臣解缙果然见识不凡,他对朱棣说,“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言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成祖对此番言论极为赞赏,当即表示:“朕与尔等皆勉之”。此事见  相似文献   

7.
中之论说     
崔人元 《中国新时代》2013,(11):104-106
最近北京某奢侈品大会为了提升品位,展出了宋徽宗赵佶的画作《杏花村图卷》。赵佶不但从书画到足球都是大师,更是著名的亡国之君(号为道君,实为无道昏君)。《宋史》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其实,赵佶将从端王升格为皇帝之前,宰相章淳就对主事的太后指出:“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相似文献   

8.
刘世通 《秘书工作》2014,(11):35-35
正原文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史记·秦本纪》)  相似文献   

9.
魏纪侯 《英才》2008,(6):126-126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血浓于水。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赵策》中指出:“耕三年,韩、魏、齐、楚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兮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候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使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意思是说,公元前450年,原来与赵国结盟的韩、魏、齐、楚四国一起背约,联合起来准备进攻赵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大力发展和培育创新文化的同时,不能不注意研究影响创新的文化桎梏,也就是影响创新的文化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在促进我国古代汉唐盛世、康乾盛世等诸多辉煌形成的同时,也给社会进步带来相当大的阻抗。只有剔除传统文化中影响创新的糟粕,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培育创新文化,也才能更好地催生创新动机与创新行为。那么,有哪些文化糟粕影响着创新文化的生成呢?笔者认为,重要的在于以下一些方面。唯命是从的伦理道德。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严格的等级观念。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君要臣往西,臣不能往东;君要臣打狗,臣不能喂鸡。俯首听命、唯命…  相似文献   

12.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相似文献   

13.
"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一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唐太宗之问"恰恰也是今天的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下创新、创业、创客化日益成为职场热门关键词,与前一个时期管理界对执行力的热捧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这也算是一种"颠覆",那么与其说这是管理者对执行不力的失望,不如说是出于自己决策导向不明的无奈。联想到《贞观政要》中所提及的类似于"执行不力与决  相似文献   

14.
君臣关系是职场的主要矛盾,君有君道,臣有臣道。混在职场就要遵守君臣之道。一个团队对于团队的领导来说,就是一个工具,一个完成目标的工具。一个高效率又听话的团队,是领导手中的一把青龙偃月刀,所谓兵杖遇之无不屈者。对领导来讲,最不能容忍的,不是下属无能,而是下属有能力,却各自为政,不听自己的:一把钝刀可以磨,好歹能使;一把不顺手的利刃,却可能弄伤自己,所以,不听话的下属,必须清理出核心队伍。  相似文献   

15.
虢君不醒     
黎想 《秘书工作》2013,(3):12-12
原文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  相似文献   

16.
蔡一 《质量春秋》2013,(4):15-22
(上接2013年第三期P24)三、取人之道古人认为人才世代皆有,处处都有,所谓“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问题在于用人者能否知人善任。“士有未用,未有少士之世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7.
以诚动天下     
据《战国策·秦策三》记载,公元前271年,范睢见秦王,秦王亲自恭迎,屏退左右,问以强国之策,但范睢三问不答。秦王再次恳言求教后,范睢自我表白一番说:“臣并非因为怕死才不敢说话的。即使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这番话后,明天就要被杀头,臣也不会害怕。如果大王相信臣的计策,并按此推行,那么死亡也不值得臣担忧,癫狂也不值得臣羞耻。因为五帝这样的圣人,三王这样的仁主,五霸这样的贤君,以及乌获、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都无一不死。死,乃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既然人人都是要死的,而我的死能对秦国稍有裨益,这就是臣最大的心愿,臣又有什么值得担忧呢?臣所担忧的,只是怕臣死了之后,天下之士见臣忠心耿耿却惹来杀身之祸,人人都缄口裹足,不肯来秦国为大王效劳啊!”范睢的这一席话,说得委曲周密,恳切动听,把范睢襟怀之忠诚,言辞之真挚,表达得淋漓尽致,范睢也因此赢得了秦王的高度信任。把这种“披肝沥胆,倾诉肺腑”的政治权谋应用到企业经营而形成的“以诚动天下”的谋略,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特别是推销商品或服务过程中,要尽量地把自己的诚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做到不仅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推销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使顾客在感受到自己诚意的同时接受自己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管子》一书在所谓天道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基于对天道的认识,将天道之理加之于人道、君道、臣道,并一以贯之,从而达到治心、治人、治国而治天下。《管子》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大致经历了由天命至天道,由天道至人道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公元464年5月,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病去世。对于他的死,众臣们不知是应该庆贺还是应该悲哀。因为刘骏生性猜忌凶暴,大臣们平日里个个惶惶不可终日,今天终于盼到他命归西天的这一天了,怎么能不暗中庆幸呢?然而,谁又能保证继承皇位的太子刘子业是一位仁慈之君呢? 就在刘骏去世的当天,太子刘子业在群臣的簇拥下,举行了登基仪式。当大臣将玺(音xǐ,皇帝的印)授于刘子业时,他傲慢地、懒洋洋地将玺接在手中,脸上毫无悲戚之色,众臣见状,心中一沉,知其  相似文献   

20.
分寸之间     
圆融 《中国审计》2003,(2):51-52
“思辨”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茫茫回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美酒酿好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