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6-49
人才培养工作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探索新时期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可以传统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存问题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定位于培养区域中小型企业所需的高端技术和管理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学生成才为导向.探索基于“参与”理念的“学工-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旨在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宋大鹏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03-104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学生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显著的效果,保证该模式的成功运行应注意企业和师资队伍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华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82-86
依托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的订单培养项目,针对传统订单培养存在的校企合作层次浅,学生离职率高、就业口径狭窄、评价体系不健全与欠缺持续改进机制等问题,通过“四引”合作途径,建立“五共”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体三阶多元化”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探索订单培养“一对多”模式和完善多元多维质量评价体系,深化了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降低了离职率,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口径,形成了订单培养的可持续改进机制,促进了产教融合,实现精准对接和精准育人。 相似文献
4.
姚倩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70-71
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举措。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从2009年起全面实行"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与岗位能力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举措。太原大学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起逐步推行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与就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融合企业合作办学,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模式的优越性日益凸显,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在分析当前机械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基础上,可详细阐述“学徒制”、“专题制作”、“双师导学”等实践模式的建设途径,提出从体制、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应用型...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并成为发展高地,必须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是构建"一个公共平台、五大培育基地、七个培训示范中心",即:(1)由政府主导建立四川旅游人才教育网,形成基础性、普及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平台。(2)由政府主导,院校参与组建五大旅游人才培育基地,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技术人才、旅游技能人才和旅游教育培训人才基地。(3)由政府主导,企事业和学校参与建立七方面的培训示范中心。包括旅游景区(点)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导游人才培训中心、旅游餐饮人才培训中心、旅游交通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娱乐人才培训中心、旅游饭店人才培训中心和旅游规划人才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8.
李仁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2):72-75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建立密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特种设备应用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独特的理念。文章提出新型“校协政企”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体现出多元化合作办学机制的优势,为此要强化学校、协会、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切实解决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源头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本文从分析现代服务业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以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在培育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经验为例,为未来的现代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胡蕙芳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53-56
项目课程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而项目课程的理论体系也将在实践的检验中进一步完善和总结。在对项目课程概念及内涵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项目课程从启动到建设的实施过程,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为例,详细分析了其项目课程设计方案。最后结合学院具体的实践过程,分析了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宋敏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9-71
职业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科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唐凡茗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620-624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广西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把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省的目标,给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广西旅游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形势的出现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全面审视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状况,探讨广西旅游人才培养改革问题便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提出了"旅游专业师资结构优化、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科学构建实践体系"等改革措施,对广西旅游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爱花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2):60-63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与课堂教学一样,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学习模式。没有社会工作实习,就无法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社会工作实习的特征、目标、原则入手,分析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社会工作实习中的角色与责任,并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困境,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精心设计、协同推进并进行实践检验。基于一般院校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条件,介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和不同侧面,从基础模式、目标模式、实现模式、过程模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质量保证等方面,系统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方向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法律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和学生自主型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社会 实践与专业知识应用相结合的空间。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空间由课堂至网络的延伸;通过学生自主型实 训基地--学生法律工作室,使学生能迅速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 相似文献
16.
黄香武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是新一轮农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要阐述了湛江农垦立足实际,以垦区集团化带动农场企业化、农场企业化推动垦区集团化为思路,从做强做优做大产业龙头、加快培育发展新兴农业、创新区域特色产业经营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对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东梅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0-42
实训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实施“专业技能+真实项目”的实训课程改革可使学生及时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旅游职业教育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实现教育模式转换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才培养理念转换的必然结果。产学研结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长抓不懈。正确处理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在产学研结合的“结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旅游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伯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5):81-85
通过对我国旅游院校(高职高专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和不同国家(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在总结桂林旅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列出了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将工作疏离感(work alienation)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体、人际、工作及组织层面四类:个体层面集中体现在人口学变量、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层面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领导风格:工作层面集中体现在工作特征、角色压力;组织层面集中体现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公平.工作疏离感的后果则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等)和工作行为(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偏离行为等)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发展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的整合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