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莫言以其独特视角,给读者以深刻影响.他在塑造许多光彩照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刻画大量的残缺人物形象:阐释了残缺人物顽强的生命力;探讨了残缺人物形象与生命苦难;展现了残缺人物所处的社会边缘状态;透出残缺符号背后的关怀与悲悯.莫言先生之所以关注残缺人物的苦难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达出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和真实的生命关照.  相似文献   

2.
妞妞     
《宁波通讯》2012,(15):69-69
这是周国平所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以其个人经历写成,曾获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全书是以父亲日记作为形式,记录存活了562天的女儿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通过剖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来辨析人生的意义和情爱的真谛。其行文的哲学意味,让人们在感叹一个个体生命生死的同时,也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编辑推荐语  相似文献   

3.
王萌萌 《魅力中国》2010,(6):264-264
本文从女作家方方小说中的两个表现方式——命运主题与颠覆现象入手,展现了她作品中传达的命运的神秘感,人的孤独感、无奈感和她作为作家对人的最深切的怜悯之心。  相似文献   

4.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多展现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危机与生存困境。大江健三郎一生作品无数,《人羊》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部,虽说是很短的一篇小说,却可以称得上大江健三郎前期创作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5.
《家》 不仅是巴金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巴金十分关注女性的命运,对懦弱的人怒其不争,对幼小生命充满了同情,对底层民众怀有悲悯的思想,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巴金的《家》 带来了广泛的人文意义,具有的创新的人文意义,从而取得了更高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解读了昭通作家群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实力作家吕翼的作品,认为,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意识,使吕翼将苦难叙事作为其创作的核心。作家运用多种意象来呈现苦难,揭示农民命运的无可奈何;对农民无法摆脱的现实之苦而感到深深地忧虑。作家在平淡的叙事中充满了对人生、人性等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任萌 《理论观察》2014,(10):126-127
拉什迪所作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身份的作品,整部小说塑造了萨利姆这个不够可靠的叙述者与行为可疑的主人公等角色,并以二十世纪的印度作为创作背景,为读者呈现出后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景象与问题。拉什迪通过为读者展现主人公坎坷命运与其家族历史,重新审视了印度民族苦难的磨砺,让小说具有极其沉重的历史垂重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小说《午夜的孩子》的分析,可以深入而全面地解读其中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忠信 《黑河学刊》2014,(1):29-30,58
进入90年代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城市底层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寄予了深切地关怀。在她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零作坊》和《泥霞池》等小说中,作家叙写了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人们的苦难、沉沦及痛苦挣扎,揭示出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艰难、粗俗的生存状态。但迟子建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光彩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透露出缕缕温情。迟子建的底层写作,充满了现实关照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许丹丹 《魅力中国》2010,(17):193-194
中国的男权中心制度不仅是女界所要批判与消解的目标,它也严重地压抑与窒息着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萧红在她的小说《生死场》中通过对农村一系列苦难女性形象的描写及各类愚夫形象的塑造.鲜明真实地展现了男权中心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与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多展现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危机与生存困境。大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自身的切实体验,将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遇到的挫折投影到他的作品中。用小说家的语言与文学家独特的想象力,构建了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大江用他的文学鼓舞世人,努力承担起了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张秀玉  于颖 《理论观察》2005,(2):171-172
莫泊桑(1850-1893)出身于法国没落的贵族家庭,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很早就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在短短的10年中,他创作了近300篇短篇和中篇小说,还写下了6部长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苦难命运、拼命的挣扎与不屈的斗争;有的则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狡诈、精神的堕落、道德的败坏、生活的糜烂等等。在作品中,作者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鞭挞,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中下层人民,怀有一定程度的赞扬与同情。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内省,体现了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作家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彦华 《老区建设》2010,(16):30-31
《傻瓜吉姆佩尔》的主人公吉姆佩尔是一个处处受人愚并的“傻瓜”。实际上,这种“傻”正是宗教意义上的虔诚。此外,吉姆佩尔的“傻”和命运的苦难还包含着隐喻色彩,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犹太民族在恶劣生活环境下,自我适应以及用信仰承受和征服苦难的自主行为。由此可见,吉姆佩尔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傻瓜”,而是宗教意义上的“智者”。  相似文献   

14.
边远  毛艳铭 《理论观察》2008,(5):151-152
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在新世纪之初经由个人际遇重写了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并将历史的动因还原为隐秘的个人欲望,延续了格非创作中对欲望一以贯之的关注和探索。在《人面桃花》、《山河入梦》两部作品中,再现了男女革命者因性别的差异,在介入革命之初所表现出的不同动因以及革命过程中的命运殊途。  相似文献   

15.
李海 《新西部(上)》2012,(11):105-105
本文解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认为主人公乌苏拉是这一作品的核心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她具有光束性的作用,照耀着小说的其他人物。从整体上,从文化内蕴和形象象征的角度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指出这一形象具有母性神色彩,她既是家族文明的孕育者,拯救者,又显示出始终关爱一切苦难生命的顽强意志。  相似文献   

16.
朱墨 《魅力中国》2010,(3X):212-213
卢西恩.弗洛伊德的许多作品中反映了"恐惧"的因素。这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恐惧和种族命运的恐惧上。个体生命的恐惧是受到了20世纪叔本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思潮;而种族命运的恐惧则源于卢西恩的犹太身世。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卢西恩对于"恐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一位哲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然而太多的苦难却会扼杀理想和幸福。因为人类正视苦难,与命运的抗争从未停止,所以人类才会从荆棘密布的丛林走向鲜花盛开的大地。一一题记(一)灵台,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个在我国版图上只有一个小点的偏僻小县,沟壑纵横,峻岭勾连,西北风刮得天昏地暗,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但就在这块极不起眼的土地上,却上演过和正在上演着一幕幕西北汉子与贫穷拼搏的苍凉悲壮的故事。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源头,听一听从那里悠悠吹过的古风中传出的余韵吧。位于甘肃省东部的灵台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相似文献   

18.
信仰的力量     
, 《今日重庆》2012,(11):92-92
金一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专家、作家,以擅写重大党史、军史题材著称。早在2009年,他就以一部以全新的战略视野全方位描述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著作《苦难辉煌》,引发较大的社会反响。在回顾、审视一段伟大历史之时,他说,"中华民族历尽苦难。苦难不会等于辉煌。唯有通过一批一批先驱者忘我奋斗、夺取胜利,才能如此"。当这番话仍犹洪钟过耳时,3年后,他又带着自己的最新研究心得裹挟而来。2012年7月,我们看到了他的新作《浴血荣光》。与前一部作品相比,他放弃了宏大叙事,而把目光集中于历史风云中的人,以人物的经历、话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城市底层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寄予了深切地关怀。在她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零作坊》和《泥霞池》等小说中,作家叙写了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人们的苦难、沉沦及痛苦挣扎,揭示出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艰难、粗俗的生存状态。但迟子建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光彩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透露出缕缕温情。迟子建的底层写作,充满了现实关照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彭彦录 《理论观察》2005,4(3):62-63
在毕淑敏一些小说中充满着白色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她对生命和死亡的热切关注和独特理解,使得她的作品渗透出浓重的生命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