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自2002年到2009年,广西各地的经济相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变化较为平稳,经济总量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经济增速较高的地区,资源禀赋、区位、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变动、政策等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论文还提出了促进广西区域协调发...  相似文献   

2.
一、人口经济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ics)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等.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并不必然存在此起彼消的冲突。在贸易自由度较小时,区域一体化只提高效率,并不影响公平;当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水平后,区域一体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区域间的福利差异;当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区域一体化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缩小着区域间福利差异;当实现完全贸易自由化时,区域福利差异将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4.
广东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分析广东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优化广东经济空间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计算1952~200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发现我国工业布局经历了“均衡-非均衡-收敛”的变动趋势。文章利用1980-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影响工业布局变动趋势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区域政策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优惠政策可以促进地区工业发展;越高的投资水平,越有利于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地区工业集聚也有显著正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对工业布局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结论对于缩小地区工业发展与经济差距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居民杠杆率水平和变动趋势的不同.本文将区域因素纳入居民杠杆率分析框架,识别居民杠杆的区域异质性,通过建立居民杠杆率影响因素的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对居民杠杆率变动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稳定住户部门杠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已成为当前应用经济学的研究热点。经济发展的形式已经从一国、一个地区的单体内循环发展到在若干国家、若干地区群体内的互动循环发展。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是经济由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形式向产业聚集、大市场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发展走向高一层次的表现。文章从肇庆市实际出发,指出只有通过强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内外经济互动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沿袭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对LS模型进行拓展后深入研究了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对产业区位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当存在拥挤效应时,改善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将经济从经济增长率高、产业集中度低和收入差异小的均衡推向经济增长率低、产业集中度高和收入差异大的均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比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更有效,因为改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这说明促进技术扩散并降低拥挤成本效应的政策才是最优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跨省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旅游企业效率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企业效率的省际差异明显,空间上与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表现较为一致;三大地带间旅游企业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和西部的效率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旅游企业效率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从三大地带对差异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最后,检验了中国旅游企业效率区域差异与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中国旅游企业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动随着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服从"倒U型"曲线规律。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FD I)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世界银行统计,如果把我国各省作为独立的地区来看,从197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20个地区全都在我国。作为吸引FD I的第一大东道国,区域投资环境的好坏对FD I的区位动机有着直接影响;反过来,FD 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又产生着积极的效应。一、区域投资环境与FD I区位选择一般的区域投资环境可以理解成区域的经济系统与投资或资本流动之间的中介,是隐含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象下面更为实在和深刻的东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的区域性以及地区之间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投资环境有其相对独立的面貌特征及变化趋势,而区域投资环境各因素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FD I的动机、方向、数量和结构,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进程不仅能吸引FD I,而且具有投资导向功能。从因素的稳定性来看,区域投资环境主要包括相对稳定、中期可变和短期可变因素等。区域投资环境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各投资环境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和组合关系。各投资环境因素在一个地区的组合形成该地区独特的投资区位,对特定动机的FD I将产生巨大吸引力。由于投资活动在不同区域进行,其所产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西部差距与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不同地区资本形成差异。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东部地区建立了一套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有效率的金融制度安排大大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从而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落后的西部地区所缺乏的。那么,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形成的根源在哪?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问题加以探究,进而提出大开发中西部金融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杨青  王焱 《全国商情》2011,(15):5-7
经济学中,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围绕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础设施对成本、效益的影响等展开;生产函数法、行为方法、向量自回归VAR法、空间经济计量法等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更好地说明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Lucas是第一个提出空间溢出效应概念的人,他将其定义为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对其他区域尤其是相邻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外部性的经济学本质。自从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提出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沿海与内地、三大区域以及省份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而对城市层面的微观研究涉及并不多。潘文卿和李子奈㈦利用投入一产出法对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分析,提出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空间差异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非公有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也越高,工业发展也越具潜力;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工业发展水平越高;此外地域因素也是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应选择重点区域优先发展,以推动整个西部工业的大发展;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导来推动西部工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之一.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既定的(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单位单一或复合产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①则称在该区间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②规模经济的传统定义表明:(1)规模经济是一个区间概念,即在某个特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才存在;(2)在某个特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存在规模经济等价于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在该区间内是下降的;(3)规模经济主要是针对单一产品生产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5年CSSCI中最具有代表性的30种经济类核心期刊和《区域经济评论》上发表的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归纳出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七个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区域创新、区域产业转移与分工合作、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以及区域政策及评估,并依次对各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述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研究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差异以及动力因素;区域发展战略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两大战略为主进行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市新城(区)是城镇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创新以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为主要研究点;产业转移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特征和趋势,产业分工合作以都市圈新型产业分工展开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重点分析了环境问题;区域政策主要介绍了我国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新的指标评估体系.总体看来,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更注重对未来区域发展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摘要﹞本文根据三次经济普查中能源消费强度的相关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动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引入工业特征偏向指数和能源消费结构等指标,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强度逐渐降低,在全国、地区、省份层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尤其是东、西部地区间的能源消费强度基尼系数大于0.3。此外,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会极大地提高能源消费强度,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了一个空间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了市场可达性提高与重工业资本品贸易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运输成本处于某一特定范围时,贸易成本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上升。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距离疑惑”,为贸易成本的度量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而且不同于拥挤效应所产生的分散力,本文为经济集聚的分散力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