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周敏 《经济地理》1997,17(2):85-88
郊区化是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的碰撞在城乡交接地带──城郊的作用过程.也即是城市扩散机制与乡村集聚机制在城郊地带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郊区化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研究侧面:如果把郊区化看成是乡村城市化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可以着力研究在城市性因素的扩散和乡村经济社会’父展的双重背景下、城郊地域在功能、结构、景观等方面的城市性状态的增加和农村性状态的减少过程;如果把郊区化当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较高阶段、则应当着力研究郊区地域变迁与城市本身在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作为衡量某一地区是否…  相似文献   

2.
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萍 《经济学家》2003,(6):65-72
本文研究了当代中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对经济转型初期、深入发展阶段和新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生产要素报酬率、商品市场价格、企业利润的地域空间差异变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诱致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的内在经济动因,提出应以稀缺性最强且最缺乏市场提供求弹性的生产要素为核心,在中心城市与其边缘圈域之间优化配置资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双向演进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集中彰显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昭示着上海农村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和趋势。该文试图通过经验总结,探讨上海郊区现代化和村域经济转型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进而对上海郊区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村域城市化和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区域特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之间缺少有效地协调机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对滞后,造成郊区新城人户分离、产城分离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社会、经济、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鉴于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导入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郊区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从人口郊区化与产业郊区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是农村与城市的边界由明确到模糊的过程。利用新农村建设平台和契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方面要素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加速增长,城市日益向郊区扩张,另一方面,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消费心理影响着农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通过城市郊区化——建设农村特色的新城镇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特色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褚思真 《当代经济》2009,(14):88-89
郊区化是城市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现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住宅郊区化的趋势.本文将对比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住宅郊区化的情况,分析郊区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时策.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制造业郊区化和住宅郊区化两方面分析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造业郊区化总体上改善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但对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影响方向相反;2住宅郊区化加剧了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职住分离现象,恶化了中心城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3制造业郊区化和住宅郊区化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过量消耗。因此,伴随上海郊区化进程的深化,既要控制和削减NO2和PM2.5的排放浓度,又要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既要注重推进郊区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又要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还要关注近郊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空间结构的互动调整和优化,力争将上海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生态宜居型的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使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也促使城市空间功能进行置换。郊区化是国际化城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持续不断深入的空间结果。与西方国家城市郊区化不同的是,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化是产业先行、居住跟进的过程,政府在郊区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发区是国际化城市郊区化的重要形式。开发区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城市产业从城市中心区向外转移的空间组织形式。同时,不同产业利润率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城市空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国际化城市郊区化。政府规划与市场竞争共同促进了城市空间扩大与功能置换。  相似文献   

9.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田浩之分析了东西欧14个国家的189个大城市圈,认为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反)城市化阶段以及再城市化阶段。所谓逆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分散化。他认为,上述城市在五十年代约有半数处于城市化阶段,另一半  相似文献   

10.
苏,锡,常三市人口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越 《经济地理》1998,18(2):35-40
自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步入郊区化以来.我国从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称之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个工作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郊区化是作为一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而存在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等因素在城市中心和郊区地域上的变迁。西方国家的郊区化经历了城市中心人口、工业、商业、办公业等先后向郊区迁移的几个演进阶段。中国的郊区化因宏观背景以及内部机制等等的不同.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相同的道路.它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郊区房地产的开发进程中,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片面强调开发规模和开发进度,在城市郊区大量圈地,有些开发项目的圈地规模多达万亩以上,使城市郊区房地产开发与城市郊区化进程严重脱节,导致郊区房地  相似文献   

12.
一 郊区化的涵义 郊区化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两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原有城市趋于饱和并急剧蔓延,包括环境、交通、地价等因素的不断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丰城区以外寻找空间,出现了城市的分散化发展趋势。由于各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郊区化的过程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如美国的郊区化是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展,其推动力是商、世性利益和消费偏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2009年期间北京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北京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同时根据"北京大都市区"的概念和大城市郊区化的特征,对北京市郊区化过程的开始时间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北京市郊区化所涉及到的北京市的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范围应当在"北京大都市区"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划分,而不应当将北京市各区县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其划分依据。从北京大都市区的视角来分析,北京市的郊区化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不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北京市的郊区化已经从相对分散阶段发展到了绝对分散阶段。  相似文献   

14.
郊区化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果,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对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掌握郊区化的演变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城市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是新一轮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文章以近十年来的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为例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对郊区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过去15年中,一路狂飙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驱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动机,3亿-4亿人口从非常贫困的农村地区,转移到相对繁荣的城市。与这一伟大迁移等量齐观的,将会是郊区化进程。许许多多新富裕起来的人坚信,他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因此纷纷涌向郊区。  相似文献   

16.
城市郊区化是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FDI 作为各个地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重要力量,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作用却被忽视了。文章基于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理论假设,将FDI 因素纳入分析城市郊区化的框架,通过全球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 人口分布数据和中国行政区域矢量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市辖区层面的郊区化指数和蔓延指数,并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面板数据检验了FDI 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FDI 是促进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关键因素,FDI 占GDP 的比重每提高1%,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水平会相应地提高0.1%;(2)由于FDI 在我国存在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因此其对不同区域的城市郊区化的促进作用有所差异,外资进入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城市郊区化发展,但外资进入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各地方政府应格外关注FDI 可能带来的城市低密度蔓延现象,并检视自身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郊区房地产的开发进程中,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片面强调开发规模和开发进度,在城市郊区大量圈地,有些开发项目的圈地规模多达万亩以上,使城市郊区房地产开发与城市郊区化进程严重脱节,导致郊区房地产销售不畅,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部分郊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空置率甚至超过50%.因此,对城市郊区房地产开发进行适度调控,使之与我国城市的发展进程相协调,是当前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郊区化及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柴彦威 《经济地理》1995,15(2):48-53
本文在解释郊区化概念并简单介绍美,日两国城市郊区化过程,特点以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居住),工业,商业,办公业和生活空间等各种类型郊区化的研究方法及主要论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3):27-31
近半个世纪以来,始自工业革命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郊区城市化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与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部位,出现了一个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从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看,该地带实质上是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域实体,是在传统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地域体系基础上构筑的新型地域单元.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特别是首都圈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由来已久,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其中巴黎和东京大都市圈及首都圈的发展与问题最具典型性,值得北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一)世界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1.城市化、郊区化现象与基本规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约有50-100公里的半径,包括中心和外围几个圈层。从这些大都市圈内部的人口结构变动看,一般都走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在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在郊区化阶段,中心城市人口下降,而外围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在逆城市化阶段,整个圈域包括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人口都在减少;在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市或中心地区人口和产业重新增加。目前,巴黎大都市圈处于绝对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伦敦大都市圈处于郊区化到逆城市化的过渡阶段,纽约等美国大都市圈出现再城市化现象,而东京大都市圈跨越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阶段,直接进入新一轮城市化阶段。2.空间开发与产业布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大都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規划思想不断发展。伦敦突破1944年大伦敦规划的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中心城-隔离带-卫星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規划就沿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在其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1995年以来,又沿泰晤士河构建30英里长的多中心发展轴线,使城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问題。莫斯科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将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设施在“三环半”地带集中建设,以改善中心聚集的困境。巴黎为了避免向旧城聚焦,采取积极的规划布局措施,1965年规划沿塞纳河南北两边平行轴线发展新城;1994年规划建设多中心的城市总体格局。1968年开始编制的第二次纽约区域规划,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大城市,为大量增长的就业需求做准备,并且集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事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存与繁荣并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而需要其腹地郊区的大力支持,发达的郊区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使城市锦上添花,而落后的郊区别会拉慢城市发展的步伐。世界大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也有一些带普遍性和共性的规律,产业地域分工现象明显。如纽约大都市圈的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其余核心区主要从事职业服务业、公共行政服务业,内环地区以个人服务业、批发业为主攻方向,外环地区的制造业和零售业较为发达。(二)巴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组织管理巴黎大都市圈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分别占法国总面积和人口的2.2%和18.8%。1.大都市圃空间结构的演变。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为了对其实行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1955年进行7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巴黎大区(即巴黎大都市圈)计划区。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在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圈向外扩展的。传统的同心圃式发展模式曾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给城市发展带来窒息的危险。1960年的《巴黎大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则建议利用工业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核心,重构新的城市空间格局。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S座新城,总规模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