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啥企业加盟让人最放心——自身开了多家店,有自己的大厂房!7月27日,在长春厚德福公司院内,记者文晓看见来来往往的学员.都穿着带有厚德福字样的蓝色工作服,共有21名,当即与他们交谈起来。一问起学习体会,都感慨万分,畅谈起来。餐饮培训多得眼花缭乱实力雄厚的还是厚德福冯阳虽说长得白净文雅,但个头很高身材魁梧。他是7月23日来的,家住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  相似文献   

2.
<正>哪一家,冬季一天能来学员二十六?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昌土乡的刘会生,自己一直做酱肉,猪鸡牛羊等品种都在做,还有香肠,干了多年,生意也算可以。但他在杂志上发现厚德福酱肉后,根  相似文献   

3.
《光彩》1995,(6)
中国私营运输大王刘希贵12年前,为了给自己养的猪买玉米面吃,他曾一次又一次地去医院卖血。这种“不惜血本”的气质,使他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秘营运输企业大老板之一。几年前,他还是中国东北大地上一个极普通极贫困的农民,除了本村父老乡亲,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型国企承包制改革先驱者,非周冠五莫属。他的“经济责任制”、”利润包干制”、“岗位责任制“、”递增大包干“,都是国企改革的创举和壮举。周冠五的“首钢经验”不仅将企业推到全国钢铁业的首位,而且将自己推到堪称中国企业争取自主经营权之父的地位。更可贵的是,他奠定了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地基。可惜的是,在中国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约束企业领导人拍脑袋决策之际.周冠五不合时宜地依旧高喊“承包为本”,结果改革改到自己头上。  相似文献   

5.
黄炎松这个天生的创业者,简单而质朴地笃信人生应该有一种“道”来支撑,因此,他使自己成为一个“不陪企业慢慢变老”的“连续创业者”,不仅使自己跳出了职业轮回,也发愿要令世界上更多人脱离失业轮回。  相似文献   

6.
三、四十岁,出身名校,曾供职于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又留洋多年,这是中国改革20多年来最具社会价值的一批人,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精英的中坚。姜汝祥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但姜汝祥没有像多数人一样,或出入庙堂,或搏杀商场,而是带着北大人的浪漫和理想醉心于商战“纵横术”,成就了自己江湖策士的地位。他关心“成长型企业”,热爱“中国制造”,甘于为华为、联想和海尔们成为国际巨擘奉献自己的思想精华。所以,他每天忙于为使惯了大刀长矛的中国企业普及打枪、瞄准和校正方向。这就是姜汝祥和他的锡恩咨询公司的生存和梦想。  相似文献   

7.
2012年新年第一期的《商道》封面人物,是来自中国光谷企业武汉厚德祥生物的创始人马宁先生。这位曾创立美酗Ansllp医疗公司的山东汉子.用他自行命名、已获得国家多项专利的“光灸国际”光疗技术,正在全球上演一场“第三医学”绿色疗法革命。  相似文献   

8.
<正> 开放后的国人大口大口地喝起了啤酒。1979年全国啤酒产量仅50万吨,去年达到了1400万吨。近两年,洋啤眼红抢滩登陆,国啤奋起磨砺锋芒。江苏三泰啤酒集团面对商战中八仙过海的各种神通,摒弃旁门左道雕虫小技,把“诚”写在自己的风帆上。诚,使他的“船员”众志成城,诚,使他的“战船”纵横驰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到江苏最大的啤酒企业;从一个孙山之后的品牌,到中国最佳明星啤酒。地处长江边上的三泰集团,面对大江长天百舸争流,他们对商海“诚”浮的辩证法有更直观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企业实力大价格还不高选择厚德福让人放心黑龙江甘南县的孟德平,家有九垧地,种水稻,本人木匠,由于房地产近来销售不好,自然装修也不理想,便想改行。家附近有卖熟食的,口味一般,却利润较高,为此想做熟食。上网查询,发现离家不远就有企业,但规模实力太小,无厂无店;也有实力不错的,但费用较高,他怕一旦失误,赔不起。查看厚德福,价格才6800,都下来也就两三万元,即使失误,损失也经得起。而且网站做得细,厂房、配料、环境、学员、传授方法,全都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我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者,借用了新技术革命浪潮、《第三次浪潮》来呼吁改革。对于1946年出生的温元凯而言,今年正逢他的花甲之年。“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会认出我了,能认出我的人一般都在40岁以上”,他如此淡然地说起自己今天的处境。从1990年代开始他就慢慢退出了公众的视野。1992年他去了美国,并在华尔街工作过,1997年回国后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但在20多年前,他却是“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被誉为“当代中国具有改革进程温度计式参照特性的焦点人物”。他的人生有着太多与1980年代关联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采访背景:中国之所以鼓励企业走向海外,原因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对海外石油矿产品等资源的依赖很高,中国寄希望企业开发海外资源,以保证2O年里,资源有一个稳定的供给”。另外,这些年中国制造业进步很快,但还缺少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出口多是委托生产(OTM)方式,中国希望有更多的、自己的跨国企业。中国目前有3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效益,也是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原因。 但法国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陈兴动认为现在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就是对国际市场调查研究不足,他们的研究力量现在还不足以研究国际市场和所在国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究竟应如何清醒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方式?我们请到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他将从国内办厂与国外办厂;自己营销与他人营销;自创品牌与贴牌生产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企业家要成功地经营企业,不仅要明白学什么和怎么学,而且还要结合自身,创造性地“悟”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之道。作为华西希望集团的董事长,陈育新从掌管集团多年的经历中积累了许多,也“悟”出了许多,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之谈汇编成一本书——《管理的民间艺术》。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其中的一些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未来企业的竞争靠的是商业模式,而不是产品.海尔的商业模式探索始于并伴随着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经历了“市场链”管理模式到目前“人单合一双赢”商业模式.海尔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持续地创新,力图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商业模式,以此来改变中国制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去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主题,大家开始纷纷扬扬地论“诚信”,把“诚信”拿出来作为衡量企业和企业人的尺度。诚信作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每个人一生不可避免遇到的,也是自己不可丢失的,对于企业和企业人来说更应该格守诚信。 诚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多多少少要打些折扣,而作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人,在诚信二字的面前犹显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5.
<正>2月3号,厚德福第14家直销店开业4月6号,厚德福第15家直销店开业3月30号当天,来厚德福加盟学习的高达32人,实属全国罕见!别家熟食生意都难做厚德福学员却越来越多家住山东平阳县东关街的孟广新夫妇,2004年就在厚德福学习过。回家后,头三个月没挣钱。原因是头脑发热,自以为技术到手,酱肉有特色,就想一下子干大。当时正值夏季,他买了两个大空调,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要饭的到他家不会空手;长大了,所做的企业发达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社会。作为身价亿万的大企业家,他说自己不是“一把手”,真正的“一把手”是企业文化。打造中国物流航母,是这位中国物流风云人物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他正努力着……  相似文献   

17.
陈锦洪,中国又一个因企业戴“红帽子”遭遇悲剧的非常人物!他没有因为当年办企业出名,却因如今打官司名扬大江南北。他不是中国民告官第一人,却因将官司打成了“中国民告官第一案”而备受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陈锦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官司打了10年,才获得了一小部分胜利,他能将官司进行到底吗?他打的中国民告官第一案究竟会走向何方?他能要回自己的企业吗?他能向政府主管部门索要到巨额赔偿吗?2003年12月25日,《商界名家》记者来到广东省佛山市,在记者的驻地和“中国民告官第一案”主人公陈锦洪作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下面是他本人的自述——  相似文献   

18.
<正>“砍价保姆”、“应急保姆”生活好助手刘阿姨来深圳5年了,刚开始那两年一直在一家超市做导购。由于刘阿姨口才好,业务精,她对超市所有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后来,一个开家政公司的朋友把刘阿姨挖到自己的公司。没多久,刘阿姨就成了公司的“红人”。原因是,刘阿姨是一个砍价高手,有客人需要购置大宗物件时,会主动找刘阿姨一起陪同前往。刘阿姨说:“现在很多商家一般讲价只讲到八折、七折就讲不下去了。其实,了解行情的话,往往能砍得更低一些。因为我了解这些商品的进价,所以给他们开出的价格,商家也是能接受的。”今年五一期间,刘阿姨陪客人购物,她把一套标价700元的灯具“砍”到了100多,将一台豪华进口音响从一万五“砍”到了八千多元。这让雇主惊喜不已。  相似文献   

19.
他要做的不是一个播客,而是为播客搭建一个“居场”: 让他们自由地发声,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节目“从5个人到6个人,真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开始要有功能划分,团队分工和明确的流程”。其实,就在一年多前,王微才第一次听到播客这个词,但今天他巳拥有了一个中国最受欢迎的播客网站——土豆网 (toodou.com)。在很短的时间里, 它发展到了16000个频道,50000 浏览/每天,15万注册用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企业界,郑永刚和他的杉杉近8年来一直广受争议。连郑永刚都将自己称为“喜欢无中生有”的人,他在1990年代初首创“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建成了当时中国服装国内市场最庞大的直营销售网络;他在1996年将杉杉股份包装上市,成为中国服装业首家 A 股上市公司;同年,他聘下中国名气最大的两名设计师力推时尚女装“法涵诗”,开服装名牌与名师联手之先河;1999 年,他又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剥离”和“渠道再造”,将原有的自营销售渠道全部改为特许加盟模式;自总部从宁波迁往上海后, 郑永刚又涉足多元化,投资与服装八竿子打不着的锂离子电池材料;2001年,杉杉在核心品牌西服之外,又搞起“类 NIKE”模式的“多品牌国际化”运营……这样的跳跃式发展,天马行空得让外人相当摸不着头脑。随着杉杉西服的 LOGO 从大城市高档商场中消失,无声无息中“杉杉系”又起来了一批新品牌。“杉杉现象”甚至成为管理学界的一个话题。在本刊看来,“杉杉现象”确实足以成为一个管理学话题,但并非因为这个昔日霸主市场占有率的下滑——我们发现,8年前郑永刚和杉杉开始的改变,恰恰是今日诸多中国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传统制造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沿着所谓“微笑曲线”的价值链向吴敬琏所说更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对一家主业有着辉煌历史但过于成熟的企业来说,到哪里寻找更具成长性的“第二主业”,以规避原来单一主业的生命周期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风险?中国企业除了依靠劳动力成本和销售业务员人海战术之外,应该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超越 OEM 的系统锁定?一个传统企业向现代国际化公司的转型,需要完成哪些组织架构、内部管理、战略决策、执行机制、企业文化、绩效评估、人才更替等方面痛苦的嬗变? 横亘在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难题,郑永刚已经提前思考了几年;杉杉摸索走过的道路,为它的同行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案例。因此,本刊试图通过细节性采访,还原8年来杉杉不断改变自己的实践,洞窥经济气候变化下这家中国企业近8年来的命运和探索,也为更广泛的中国企业界展现走向未来的某些可能性。过去的2005年,杉杉迎来了一场丰收:营收超过80亿元,服装销售增长25.8%,利润增长59%,远远超过杉杉单一服装品牌鼎盛时的规模。郑永刚说他自己舒了一口气,但此时论成败仍为时尚早。对最多只有20年历史的中国市场化企业来说,在越来越多变和复杂的竞争局势下,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只有不断创新,如同杉杉的企业口号一样:“Let's change our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