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失地农民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甚至群体上访等,是近年来一直持续的热点问题,更是一个敏感话题。 农民没有土地了,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些农民可以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可以做小买卖,但是总有一些人因为失去而走投无路,或者即使“走投有路”,但是看到官商勾结骗取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土地资产,于是就要上访,就要闹事了,政府将其称之为“群体事件”,是十分忌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与建设用地,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生活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乃是立法滞后、政府行为不规范造成的。文章提出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内涵、建立“征收”、“征购”双轨制及其相关程序的建议,以规范政府行为,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杭州市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土地在非农化后急剧升值,而农民就业困难和生活缺乏保障的问题却日益显现,愈来愈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已成为各级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执政为民的重大责任,也是一项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张建平 《发展》2004,(2):9-11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三农”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中共甘肃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中心任务,作为各  相似文献   

5.
株洲国家高新区1992年成立,政策区8.8平方公里,规划区35平方公里,2001年株洲高新区与天元区(行政区)进行职能归并,效能整合,形成株洲新区。新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建成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农村人口6万余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农民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的“三安”问题是高新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株洲高新区是如何处理农民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区建设》2006,(4):39-4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土地征用补偿政策不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成了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何完善土地征用政策,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我们就武汉市江夏区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从世代依赖、唇齿相依的土地中剥离出来.随着土地使用权的丧失,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但又别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群体.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相关问题,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失地农民问题,已经不仅是农民个体风险问题,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大连”建设的推进,大连城市建设外延扩张速度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征占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导致誊地人员数量大幅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就达6.5万人。大量失地农民在面临失去土地、转化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失地后的就业和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9.
潘锋  毛锦凰 《发展》2006,(6):22-24
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渠道等尚处于分割状态,农民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必然导致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部分失地农民,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村民,而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如何对这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因此,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及今后政府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车向前 《魅力中国》2013,(31):44-44
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国家征收农民的土地,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随之而来的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严峻,这不仅影响到失地农民的自身利益,还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不仅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有助于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本文在论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失地农民养老得不到保障的深刻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我国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宣昱婷 《乡镇经济》2009,25(11):119-122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该制度发展的现状来看,各地在探索中形成了几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也存在制度供给不足、资金来源匮乏、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文章从路径选择、资金筹集、参保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建立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制。本文拟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农民再就业促进制度、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3个层面来构建农村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类特殊人群。随着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为失地农民建立合适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20帕年10月10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主要针对失地农民的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镇保”)。本文基于上海市“镇保”制度的实践,系统分析了“镇保”制度的现状、特点及成功之处,希望为其他城市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国飞 《魅力中国》2010,(32):72-72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失地农民就业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研究失地农民就业难进行必要性、原因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平 《乡镇经济》2009,25(11):16-21
作为一个新生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个案,考察了“土地换保障”征地模式下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要通过构建制度性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非制度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失地农民抵御日常生活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许音 《魅力中国》2014,(15):37-37,39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清晰了解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障碍有哪些.方能对症下药。本文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定义、现状给予介绍,并重点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也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调查:解决之道,考验政府的历史性时刻(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中央、国务院对失地农民的问题极为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改进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在中央相关部门,对征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失地农民问题的调研等,近年来也一直在继续,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指出:“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要以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为核心,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安置途径”。如何安置才能做到“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无疑,失地农民的问…  相似文献   

19.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理念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情况下生存与发展的最高境界:而科学发展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类由自然奴隶成为自然主人后的自我约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马龙生 《发展》2004,(2):34-34
当“教育产业化”越来越多地与“高收费”、“乱收费”出现在同一篇章中时,百姓对于“教育产业化”的疑惑也日益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