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闽西农村发展特色劳务产业的必然性 1、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福建省龙岩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全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一方面,龙岩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相比差距较大,就地就近吸纳能力弱。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就业压力相当大。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2.07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1.4%;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7.52万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3万左右。龙岩市规划提前三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即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城镇化率60%。实现这两个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要达到6.3%。城镇人口每年要增加7.6万人。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旺来  周达军  刘洁  汪立  朱婧 《经济地理》2011,31(8):1258-1263
海洋产业已成为目前浙江省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以浙江省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各种方法与理论,结合浙江海洋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分析浙江海洋产业所占GDP比重和就业比重变化,考量浙江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阐明浙江海洋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记红 《经济论坛》2006,(12):65-66,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1.7亿个就业岗位,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纺织行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为我国的就业做着重大的贡献。加入WTO以后,即将取消出口配额的限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状况将大为改观。据WTO秘书处的预测,经过10年的过渡期,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82%,出口的扩大将有利于就业规模的增加,从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1990年中国城镇统计失业人数383万人,失业率为2.5%,2003年失业率达到4.3%,城镇失业及下岗职工人数达到140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大约1000万人,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000万人。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在1980年为613万,2003年达到1800万。到2003年12月纺织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计25803家,比上年的23600家同比增长9.33%。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域内就业的产业空间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林 《经济问题探索》2005,(6):31-33,98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趋势加速,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区域内就业的机会增加。然而由于结构状况、市场化程度和所有制关系等因素调整不到位,西部各产业并未将资源优势完全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均存在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在空间。因此,以促进劳动力区域内就业为优先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空间,应当成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扩大就业规模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的失业问题虽有结构性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一个总量问题,因此,仅靠推行再就业工程和建立失业生活保障制度是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这方面可供选择的对策有:发展农村小城镇,以较低成本创造大量非农就业岗位;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部门对农民的就业吸引力;加快住房制度及相关配套改革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分来创造需求,扩大经济规模;正确处理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与多安排劳动力之间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扶持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小企业发展;运用税收、货币和收入政策来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根据税收征管能力的改善情况,适当控制劳动力市场化的进度  相似文献   

6.
郭琳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143-144
由于休闲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就业乘数高、就业门槛低,可以吸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从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增长点.虽然目前辽宁休闲产业的发展程度不高,但是具备了发展休闲产业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从完善休闲产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扩大休闲产业就业容量、建立休闲产业人才培养制度和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产业转移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发展辽宁的休闲产业以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挥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仁呼  韩颖 《技术经济》2001,20(4):13-15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 ,如何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旅游业作为发展前景广阔 ,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交通、电讯、金融、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估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 ,历史和自然的旅游资源丰富 ,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 ,起步低 ,无论从国民收入占比上 ,还是从社会劳动力份额上 ,都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加工贸易是我国吸纳就业、尤其是中低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根据课题组对广州、东莞、苏州、河南四个加工贸易代表性地区的典型调查数据来判断,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在3000万左右,带动的相关上下游行业就业人数约1000万人,合计吸纳和带动就业约有4000万人。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放缓、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加工贸易就业规模的峰值已经过去,并呈现出就业人数逐步下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人员素质提高和权益意识增强、就业布局加快调整等特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我国加工贸易就业人数还将延续"稳中有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丽 《经济与管理》2004,18(7):34-35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必要的选择。从产业发展优势的角度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但仍然存在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和企业自身竞争力弱、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只是相对的、劳动力技能整体偏低等隐患,因而必须把握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是金融产业集群现象的一个缩影,不仅提升了东道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金融产业集群的视角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利用相关金融统计数据探讨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产业结构分布、金融业就业状况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借鉴英国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在人力资本、金融法律监管改革和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是未来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通过聚类分析将浙江省各县市按照本地劳动力在服务业的分配分成几类,然后再分别对这几类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它们在服务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浙江省的各个县市在服务业发展方面都具有各自的潜力与主要发展方向,未来浙江省的三大产业比重会调整到“三、二、一”的局面,服务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 对比分析了上海和广东省两个人口迁入中心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和集体经济活力等差异是造成广东省和上海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政府主导的投资有可能推动中国部分地区偏离劳动密集型技术路线, 走上资金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道路。这种格局将违背中国的比较优势, 不利于增加就业, 不利于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收获2020年前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5.
China's eastern area is at middle and later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during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ppears maladjusted. The main problems are shrinkage in agricultural comparative earning and lack of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calculating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east China from 1996 to 2005, this paper analyzes contributing degree of motive forces of agriculture develop in te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east China applying GCA (Grey correl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eastern area. There is no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ry in some areas. Fertilizer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put had high contributing degree for ten years; however; contributing degree in land and irrigation work input was low.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became the leading role in mos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as primary motive force, at the same time,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facility input as guaranteed function. For some reaso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direct material input, less facility input " in east China now. Optimal driving.force model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st China is that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are dominant, that perfected facility input arc guarantee, and that certain substance inputs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劳动力只有通过流动,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能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有利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日益活跃。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却依然比较滞缓。文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区域内和跨地区(省际间)的流动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如何通过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选取巩义市回郭镇21个行政村为样本区域,分析农村工业发展进程对村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对村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大、农民收入提高、村域农业、餐饮服务、商品流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其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农村工业发展通过"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一方面使农业劳动力移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文化、教育、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没;村域工业发展在不同尺度上产生各异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周闯  郑旭刚  张抗私 《技术经济》2023,42(3):167-178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业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1—2019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该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增加服务业就业,并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的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扩张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来增加服务业就业;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对流通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就业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公共服务业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效应,并且该空间效应也存在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To supplement census data on Italy's economy, Istat conducted a sample survey of 2% of households. This paper reports survey findings in 3 areas: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patterns by reg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ive system. Those over age 65 years have increased from 11% of the population in 1971 to 13% in 1981 and are forecast to constitute 14.5% in 1991. Women accounted for 51.3%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1981 but 58.5% of those over age 65. 12% of households have a member over age 75. The 0-14 year age group has declined from 24.4% of the population in 1971 to 21.5% in 1981 and is projected to comprise 17.4% in 1991. The labor force activity rate was 39.8% in 1981. Unemployment was set at 14.7% in the census sample compared with 9.1% in Istat's quarterly survey of the labor force. 60%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2 figures was accounted for by Campania, Sicily, Puglia, Calabria, and Latium. These 5 regions, which account for only 30% of total employment, are the areas with the most acute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highest proportions of casual 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services. Agriculture accounted for 22% of total unemployment, construction for 18.5%,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for 14%--percentages that are higher than the share of total employment represented by these sectors. In the South, 20.4% of employment is in agriculture, 18.1% in industry, 12.6% in construction, and 48.9% in services. The average worker in the South supports 3.3 persons compared with 2.5 persons in the North. Survey results indicate a substantial shift in the sectoral composition of employment as well as a change in the size of productive unit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highly specialized components of the economy, including services to firms. The average size of factories has declined, with a prolifer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uni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need to broaden and deepen Italy's industrial base. Also needed is a consistent plan for labor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growth of medium sized firms should be supported until they reach a size compatible with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thereby permitting greater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ICE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揭示ICE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模式特征;进而分析ICE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以及就业结构的影响.论文还探讨了ICE产业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去脱节化”进程中的作用,并透视ICE产业在美国“再产业化”乃至整个世界重建进程中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