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要培中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6):57-57
文化,这个被太多的人,太多次提到的词汇,真实是有着太多的定义与太多的解释。 于是,当学者、专家们指出: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时,你应认真求证“文化”的真正内涵。如果你是一位企业家,你尤其要认真地辨析,认真地体悟。因为,它或许将是你麾下企业发达的“密码”。 曹世潮教授所著《文化战略》,便是这样一部引领你探求文化内涵的专著。 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打破了不同 相似文献
3.
外脑巨头进入中国,早已越过了10个年头。几年前“实达咨询案例”东窗事发后,中国企业里频频传出对麦肯锡咨询的微词,最终引发了一场洋咨询“水土不服“的媒体大讨论!这一结论劈头盖脸地砸过来,大有把麦肯锡“连根拔起”,再”抛回西天而后快“之势。可是麦肯锡从不辩解,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从20纪9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以全球思维的为战略基础,内容为世界范围内展开竞争以及全球配置资源,目的寻求更高的全球竞争优势的全球战略。随着我国市场的纵深发展和通过加入WT0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在其全球战略指导下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已逐步成为其全球战略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天勤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4):58-58
一个欢乐的聚会场面,热情的女主人手拿—瓶杜松子酒提议:请嘉宾随身找找自己身上穿的、用的物品中,有多少是“Made in China”,找的最多的,可以得到这瓶酒。大家都开始寻找,丝质女装、衬衫、高尔夫短裤、内裤、夹克、裙子、儿童裤子、儿童马球衫、高尔夫衬衫、运动鞋、拳击短裤、亚麻外套、晴雨衣帽、 相似文献
6.
7.
天勤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12):42-4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在竞争中的力量和作用凸现了出来,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倍加呵护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塑造并保护好自己的品牌,如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维系并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已成为企业殚精竭虑的目标。一些论述品牌规划、品牌管理、品牌推广的专著相继面世,《品牌观察》便是其中之一。 《品牌观察》的作者曾服务于多家企业和非企业组织,在多年从事销售和营销管理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立自己的品牌后又为数十家不同行业的组织提供过品牌顾问服务。所以书中论及 相似文献
8.
<和衡管理是全面提升质量的有效方式>,是深圳清溢光电公司总经理陈扬菊先生撰写的一篇论文,它在中国质量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质量论坛"上,被专家们评选为优秀论文二等奖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国际化是必然选择,以商品出口和资本输人为主的单向性市场开放,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增强了中国国际竞争力,但是,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尤其是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解析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骏 《企业管理(北京)》2003,(3):91-93
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70%的海外直接投资和 50%以上的商品出口,控制行业标准、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竞争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趋势。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如何迎接跨国公司的挑战?本文就跨国公司在华公司的投资动机、战略的演变和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腾飞 《企业管理(北京)》2004,(11):86-87
许多人爱看漂亮艳丽的蝴蝶,但知晓蝴蝶由毛虫破茸蝶变者恐怕甚少。从毛虫到蝴蝶,看似一简单的生命进化,然而精细雕琢之间,其中蕴涵的智慧可畏大矣! 相似文献
13.
“定量的思维,在过去200年里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世界从农耕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是定量的社会。但如今,世界进入了信息社会,中国人的定性能力又开始有优势了。” 相似文献
14.
15.
丁峰 《企业管理(北京)》2004,(6):71-71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外公布了将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从当日起,参加企业年金缴费的企业职工,退休后将在依法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之外,还能一次性领取到一笔属于补充养老保险金性质的收入。这表明,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
艾叔仁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9):53-53
这本书的名字挺长,叫《跨越黄金之门——变动商务世界中的新规则》,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O.C.费瑞尔和杰弗瑞·赫特编写的。与一般教科书不同的是,这本商业管理的教科书“反映了21世纪商业活动中存在的令人兴奋的挑战。”作者与出版者不无自豪地表明,书中援引的案例中有80%是不到1年前的新 相似文献
20.
《物业管理条例》出台后,《中国青年报》迅即发表了一篇评论性报道(几乎各地方报都摘介或转载了),并以未访记者的口吻给出了一个概括性判断,说它未能“引起一致的喝彩声”。我的看法却是:该《条例》出台不易,落实更难,除欢迎批评、允许指责外,似更应该倡导理解万岁、合作共进。以下,是我的自说自话。 说它“出台不易”,是因它在主要问题上缺乏法理支撑。比如,物业管理原本是因不动产物权特别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