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首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明确了“三个着力,四个结合”的要求,即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去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在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拉开了浦东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序幕。一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紧锣密鼓、有序推进,一个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3.
4.
综合配套改革各试验区研究热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及其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界就此开展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研究。本文以现有的微观研究即分区研究为基础,分析各试验区理论研究的热点,阐述了分区研究的特点、所取得成果的意义及仍需深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提出了“三个着力点“和”四个结合”的要求。随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浦东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初步突破。 相似文献
6.
去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方案》确立了浦东综合改革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又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7+3方案”。《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提出的7项改革任务是: 第一,推动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重点是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相似文献
7.
损害段时间,随着虹桥枢纽工程建设,进度的加快,社会各界对虹桥交通枢纽的关注度不断升温。从2009年5月到7月短短两个月内,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对虹桥枢纽的规划建设两次提出明确意见。在5月11日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动员大会上,他指出,上海将围绕虹桥枢纽建设,开发虹桥商务区,以促进上海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国际贸易中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此次疫情的发生发展是不是说明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治工作还有很多系统性问题?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重大疫情发生、把疫情消灭在萌芽?大疫倒逼我们深刻反思。国家需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供给侧全面改革,解决该领域的方向性问题、系统性问题、基础性问题,让该领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20多年,并使全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提出了跟进要求,因而综合配套改革便成为21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亟待破解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要与世界经济接轨,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综合配套改革更成为中国新世纪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经济特区之后有一制度创新,它与经济特区一样,其精髓在于自主与创新,特点在于综合配套改革和试验。它与经济特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资源、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目的、发展模式、政策的优惠程度都有一定的区别;还面临竞争的不公平、资金、技术、项目等经济发展资源的恶性竞争、人才、技术短缺等困难。为了实现经济崛起需要做好思维方式的转变、制度的变革、吸收与创新并举,以及加强政府的导向和投资倾斜等,实现"试验区"经济崛起。或许通过比较会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压力。 相似文献
16.
17.
18.
《浦东开发》2003,(3):1
Pudong,as a leader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 drive,has experienced its thirteenth year of splendor,How well is Pudong prepared to stay in the forefront and play the role of a key functional distri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to an intemational metropolitan city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21 st century?Five Major Focuses to Achieve New 相似文献
19.
Mark Pauly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1994,22(1):51-56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 even some agonizing tradeoffs, that we have to confront if we want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universal coverage and cost containment set forth in the Clinton plan. Will universal coverage lead to uniform results? If we mandate coverage, who is actually going to be paying for it and in what form? Do targeted subsidies based on nonincome classifications of individuals (i.e., employment status) create more distortion than equity? A concern to focus on is whether the Clinton plan will be controlling health care spending or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spend for their choice of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