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区经济的形成使企业竞争中渗透了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区经济的形成使企业竞争中渗透了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仅靠各区域自身并不能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区域间分工和交易成本的分析,认为区域间应当通过的合作,使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具备理性经济人性质的区域会因自利而独力研发.而博弈论的无名氏定理认为经济人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总能导致合作.本文针对这两种理论提出一个基于期权理论之上的区域间合作研发模型,该模型指出: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和区间竞争压力就必定会有区域间合作研发,而区域利益最大化更是区域间合作研发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5.
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新型组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 《全国商情》2006,(8):66-67,62
要实现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不同区域间的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并依次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本文结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外向型发展的背景,探索性地提出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区域新型企业组织的一般模式,并分析了该组织模式的机理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新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述了山东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区域间的净贸易量及其波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及波动间的关系乃是十分密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强弱和贸易条件的优劣对比决定了区域间净贸易量的基本格局。同时,与对国外贸易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异常复杂一样,区域间净贸易量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复杂:从短期看,顺差扩大与逆差减小有利于从外部需求的角度去增强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动力;从长期看,则短期的贸易逆差扩大有可能从增强本区域供给能力的角度去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一体化的最大障碍是京津冀区域间以及京津冀各自区域内存在两个结构性不均衡问题:一是京津冀区域间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存在结构性差距;二是京津冀各自区域内部存在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的结构性偏差。如果不同时解决这两个结构性不均衡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很难顺利实现。通过分析京津冀一体化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以区域均衡思维为出发点,以国家治理战略为统领,借助新型城镇化三步走战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支点,破解两个结构性问题,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论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及耦合度模型,利用相关评价指标与数据,分析中国华北地区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异质性人力资本相较于同质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五省区域间两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实现各区域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提升,加强区域间人力资本流动对华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栋 《西部金融》2001,(8):12-15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观点分析,西部大开发是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内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均衡,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就其实质而言,西部大开发不仅是国家整个宏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区域发展重点战略性转移,而且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沿着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统筹协调路径不断演进.研究表明,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效应是显著的, 它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加速了我国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 使区域经济利益意识得到认同和强化, 也使城市群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最主要的载体.但结果也显示, 平衡和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政策目标没能完全实现, 由此认为坚持和发展市场导向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建立健全城市群区域经济政策, 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政策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并不必然存在此起彼消的冲突。在贸易自由度较小时,区域一体化只提高效率,并不影响公平;当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水平后,区域一体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区域间的福利差异;当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区域一体化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缩小着区域间福利差异;当实现完全贸易自由化时,区域福利差异将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经济冲突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和结构相似系数的分析,我国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也即是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以及重复建设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不正常现象。为缓和并进而协调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冲突与矛盾,做好如下的工作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加快产业区际转移与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选准主导产业并进而推动区域问的协调发展、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并借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并借此合理地培育起区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区域开发--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及经济资源禀赋的差异,产生了区域间和区际间经济发展初始条件的不同,也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区域问题。距离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非均质性等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非均衡性。解决区域间发展差异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在区域开发的实践中,非均衡发展作为基本手段,均衡发展作为终板目标,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事实上,区域开发是一个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消除区域间的壁垒和封锁,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中国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步骤。在这一推进过程中,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应采取在经济、教育和税收方面的政策统一等措施来加速京津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产业和产业链不同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具有总量高速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并存的发展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它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怎样的影响,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型,这两者的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都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以技术进步方式转型为视角,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结构的关系与演变进行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认为技术引进条件下的不平衡发展模式对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方式转型期,区域间差距将出现先略有缩小再相对增大的变化趋势,只有当技术进步方式完全转变为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才会真正缩小,但这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国家有必要运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加速这一进程,缩短技术进步方式转变周期,缓解并逐渐消除区域间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8.
协调区域间税收分配以促进区域经济公平发展、共同进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美、德、日和巴西等国家协调区域间税收分配政策中较为特色之处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尝试提出中国区域间规范横向税收分配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任美锷1944年提出的以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孙中山的工业区位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六大工业区划方案是民国时期最为系统、全面的工业区划方案.该区划方案遵循工业区位选择兼顾经济条件与国防安全、工业建设注重全国的一贯与区域间分工协作原则,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规划了各区域工业适宜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区域金融成长的理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金融成长状态是国际社会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区域金融成长内含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之中,为区域金融成长提供成长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区域金融成长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支持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计划金融体制下的区域金融运行基本上处于行政性的平衡状态,是以牺牲宏观经济效益和支付巨大机会成本为代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金融运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平衡,从而使区域间金融活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获得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新调整,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大规模流动。在区域金融运行日趋不平衡的背景下,仍然恪守一元化的金融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应构筑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的金融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